E.M.福斯特、毛姆、海明威、木心在自己的回忆录及文学评论集里都曾高度赞誉过俄国文学作品。在我们国家,也有相当长一段时间,苏联小说和诗歌几乎受到全民追捧。
我运气不好,第一次读俄国文豪的长篇巨著就挑了本难度系数接近满分的《战争与和平》,然后依次是《日瓦戈医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猎人笔记》、《白痴》。有什么收获吗?有(且仅有)两点——充分锻炼了自己的毅力和耐心,而且失眠得到了部分改善。
俄罗斯文学是一座精彩绝伦的思想宝库,我曾以为永远与它无缘了。直到2023年底,我几户是一鼓作气读完了压力山大·索尔仁尼琴的两部作品——《癌症楼》和《古拉格群岛》。当心灵受到巨大极大冲击时,大家都说感觉很“震撼”,用得多了,这个词就有些俗,有点通货膨胀了。但除了“震撼”,没有别的更有力量的形容词能表达我当时的心情。
于是,我慢慢有些明白了,俄罗斯文学之所以尤其动人,因为那些深沉的故事,是写在严酷的天气、单调的白桦林以及冰雪覆盖的一眼望不到边的原野上的。
故事里的人,总是披一身风雪,倔强地挺直僵硬笨拙的脊梁以对抗岁月和命运给予的重压,他们习惯用生硬冷酷的言语掩盖内心深处汹涌着的火山岩浆,他们的结局多数都不美好,像哀伤陈旧的民歌一样惹人泪下。
可是读这些文字,字字千钧却并不让人感到消沉。没错,个体在时代面前有多渺小?尊严在赤贫的碾压下有多破碎?爱情何其脆弱生存何其艰难?泪有多苦酒有多涩?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信仰与背叛的代价,心灵的深度,悔恨的长度……你不说,终有一天我也会一一领教的,生活是个无情的导师,翻云覆雨,喜怒无常。
我不害怕痛苦,但我害怕白白地经历和忍受痛苦。我害怕一夜一夜辗转难眠,除了白发和皱纹一无所获;我害怕走过风雨穿过黑暗,空有一身伤痕还遗忘了最初的梦想;我害怕失败和挫折抹去了我的笑容,还麻木了我的内心;我害怕自己过早地、轻易地向庸俗寂寞的生活投降,从而错失了诗和远方。
文字的世界并不能抵消现实的苟且,看书也是一种逃避,算不得好汉。论述俄国文学的魅力远远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了,总想起果戈里的一句话:“对心灵的深度的要求是很多的,为的是照亮那取自可鄙的生活的画面并把它看作创作的珍珠……”
三月一日读《人,岁月,生活》,有所感,不成篇章,聊以自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