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出现国产电视剧“IP”热现象,部分由“IP”改编的电视剧制作精良,受到了观众的好评和追捧,如瞬间倾城的《未央沉浮》,慕容湮儿的《倾世皇妃》、桐华的《步步惊心》、流潋紫的《甄娠传》以及月影兰的《裸婚时代》的同名电视剧的成功改编,但也不乏滥竽充数、制作水平低下的“IP”剧招致观众的诟病。
从接受美学看,国产电视剧“IP”热现象的出现源于观众原著迷的期待视野、制作者的大力宣传对观众观看期待的强化、未播剧情对观众期待的强化等因素。但不少“IP”剧,缺乏创意、同质化严重,内容与现实脱节。国产电视剧“IP”热现象也引发一些思考,改编者应充分尊重原著,准确把握原作者的创作意图,才能较好地完成改编的再次创作。
“IP”剧从网络小说改编成为电视剧, 两种艺术载体存在很大的差异,这就更加考验改编者的能力。而电视剧也因自身制作手法上的局限,无法面面俱到地呈现小说原作内容, 要求改编者要在原作基础上合理取舍,尽量完整地呈现小说所要传达的内容。制作者要善于运用现代电视制作的新技术,将文字内容合理地转化为图像,通过视觉影像拓宽观众的想象空间,满足他们的观剧期待。
一部电视剧受到观众喜爱跟电视剧精良的制作是分不开的,当前我国电视剧行业普遍存在“快餐式”制作模式,电视剧质量不容乐观。 不论是否借用“IP”,作为艺术产品的电视剧必须追求一定的精神向度, 除了要有合理的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之外, 精良的电视剧制作也是电视剧提升大众审美品位的基本保证。
而传统戏曲作品受到影视作品的影响,掀起改编热潮,在影视作品原有观众的基础上,同时培养出一批戏曲的潜在观众,他们能主动接受改编后的作品。影视剧改编后的戏曲作品只有符合观众的审美预期才能继续生存与发展下去。越剧《甄嬛》不同于电视剧的是,在剧情以及人物上进行了改编,为了更好地在舞台上呈现,越剧在电视剧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
越剧《甄嬛》不注重“宫斗”的情节,结合了越剧本身的特色,注重刻画剧中人物的情感经历。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又融入自身剧种的抒情特色。近些年,越剧推出的新剧目较少,在传统剧目新编下,观众难免会产生审美疲劳,故事陈旧形式新颖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改编热门影视 IP 是让越剧打开市场最快捷的方法,也是从传统走向创新的一次大胆尝试。
近年来优秀的影视剧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戏曲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观众的审美疲劳、戏曲题材的局限性都是阻碍戏曲发展的因素,在这样的挑战下,戏曲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潮流,通过研究接受美学理论,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进行创新创作,以观众为中心,不能再单纯地以作品为中心。要增强戏曲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加强与观众之间的联系,让传统文化稳定占据市场,使传统文化不被时代所遗弃。
不知道大家在看到影视剧“十全十美”大结局时,会不会觉得少了点滋味?回望自己的观影和看剧生涯,记住的无一不是那些充满遗憾的悲剧结尾,以至于剧后的你,仍在慨叹命运的无情,怅然若失。那么那确实入坑“BE美学”了。
从《甄嬛传》中的“菀菀类卿”、《如懿传》中的“兰因絮果”,再到《流金岁月》里朱锁锁与叶谨言欲言又止的感情,它带给观众的冲击力与无力感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BE美学”重点在于“美”,它与“狗血”之间仅有一线之隔,戏剧冲突处理不好,很容易变成闹心的狗血故事,如何把悲剧叙述得充满美感,需要影视剧制作人花心思,拿捏好尺度。
其实这期间,观众观念的转变也发现了转变,从只喜欢he连oe,也就是开放式结局都不能接受,到现在逐渐开始沉迷be美学,是因为慢慢发现 be才是人生常态。能成为遗憾不代表就会被珍惜。大多情况下,留在回忆里才是最好的结局 。
被刺痛以后会有种劫后余生般的庆幸,会对自己的人生沾沾自喜,原来苦难才是生活的底色,剧里那种小人物心理给人建立起足够的、用以接受自己普通但尚且幸运的神秘力量,或许比构建一百座乌托邦还来的充实和满足。
直到很多年,我依旧很喜欢《步步惊心》中,若曦,绝笔信中的这段:“紫藤架下,月冷风清处,笔墨纸砚间,若曦心中没有皇帝,没有四阿哥,只有拿去我魂魄的胤禛一人!相思相望不相亲,薄情转是多情累,曲曲柔肠碎。红笺向壁字模糊,曲阑深处重相见,日日盼君至。”
那种故事进行中,已能感受到命运的感召,带着这种明知终会面临伤感的情绪走至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