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金元诗,绕不过元好问。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我们熟知的这句两词就出自元好问《摸鱼儿·雁丘词》,此词是他为大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动而作。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祖上是北魏拓跋氏,到中原后改姓元。他生活的时期正赶上金末至蒙古统治中原时,先是蒙古铁骑不断攻扰金朝,然后是家乡沦陷,他由山西逃难河南。43岁时,蒙古军破汴京(今河南开封),金亡,他被羁押了5年,获释后回故乡隐居近20年。
元好问在社会大动荡中颠簸,一生的遭际,悲愤与痛苦,融于诗,反映民族矛盾和百姓生活广而深,堪称“史诗”。清代历史学家赵翼的“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后来成了名言,其实,这两句话最初就是他阅读元好问诗有感而发。
《横波亭》是元好问写给金朝驻防青口的统帅移剌粘合的诗。横波亭在今江苏赣榆青口镇,坐落在青口河人海口的南岸,今已不存。当时蒙古军已破潼关,元好问用此诗激励移剌粘合振奋精神,收复失地:
孤亭突兀插飞流,
气压元龙百尺楼。
万里风涛接瀛海,
千年豪杰壮山丘。
疏星澹月鱼龙夜,
老木清霜鸿雁秋。
倚剑长歌一杯酒,
浮云西北是神州。
结尾处“倚剑长歌一杯酒,浮云西北是神州”是全诗的主旨。大家登上横波亭,遥望浮云低压的西北方向(已被蒙古军占领的河朔地区),倚剑长歌,慷慨豪饮,诗人对移剌粘合寄予了深切希望,希望他们能同仇敌忾,收复河山。
金哀宗正大八年(1231年)正月,蒙古军围凤翔,四月,城破。元好问知道后,作《岐阳》三首。第二首,写凤翔战后的惨状,悲伤苍凉:
百二关河草不横,
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
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
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
争遣蚩尤作五兵?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写于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年初,蒙古军围攻金国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金哀宗亲征河朔,败逃归德。这组诗展现出汴京被围、金哀宗出征与败逃、汴京城中食尽的现实,描写战争带来的深重灾难,诗人对国事破败的深切悲痛尽在诗里:
其二
惨澹龙蛇日斗争,
干戈直欲尽生灵。
高原出水山河改,
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
包胥无泪哭秦庭。
并州豪杰知谁在?
莫拟分军下井陉。
其三
郁郁围城度两年,
愁肠饥火日相煎。
焦头无客知移突,
曳足何人与共船。
白骨又多兵死鬼,
青山元有地行仙。
西南三月音书绝,
落日孤云望眼穿。
其四
万里荆襄入战尘,
汴州门外即荆榛。
蛟龙岂是池中物?
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
野烟何处望行人?
秋风不用吹华发,
沧海横流要此身。
干戈扰攘,征战繁仍,蒙古军其势如洪水,草木尽染血腥,朝廷摇摇欲坠,百姓水深火热。诗人满腹怨愤,虽有志救国,却问天无路,悲愤与无奈,其痛苦,不经战乱无法体会。其诗感情强烈,悲壮苍凉,意境雄浑阔远。
清朝赵翼在《瓯北诗话》里赞美元好问的七律时说,元好问“七律则沉挚悲凉,自成声调,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数十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瓯北诗话》)。
1243年秋,元好问北游燕京(今北京)。燕京是金中都,后来被蒙古军攻占。
故都依旧而国事已非,诗人追昔感今,心情沉重,写下《出都》二首,其中第二首说:
历历兴亡败局棋,
登临疑梦复疑非。
断霞落日天无尽,
老树遗台秋更悲。
沧海忽惊龙穴露,
广寒犹想凤笙归。
从教尽刬琼华了,
留在西山尽泪垂。
翻译过来就是:兴亡的事就像摆开的败局残棋,可登临时却疑是梦境,又怀疑这一切似是实非。眼前,残霞落日长天无尽;秋日,老树荒台更觉伤悲。沧茫大海,忽然惊骇于龙穴的暴露;冷凄的广寒殿,仍然希望凤笙的归来。干脆把琼华孤岛削平吧,仅留着西山已够让我伤心泪垂了。
曾国藩曾给予《出都》极高的评价:“七律最喜杜甫,而苦不能步趋,故兼读元遗山集。如这《出都二首》,律切情深,句格秀整。类似之作,不胜枚举,为好问诗之最佳者。诚为唐宋七律之后劲也!”
元好问还写了不少七绝,最有名的当属《论诗三十首》,用绝句形式阐发诗歌理论,见解独到。他的其他小诗也都意境高远,如这首《风雨停舟图》:
老木高风作意狂,
青山和雨入微茫。
画图唤起扁舟梦,
一夜江声撼客床。
这是一首题画诗,前二句写画面,后两句写诗人的联想,虚实相生,物我一体。徐世隆在《〈元遗山诗集〉序》里称赞元好问的诗“有得前辈不传之妙”,指的就是这种意境。
《梁县道中》也是一首七绝,记行路观景之感:
青山簇簇树重重,
人在春云浩荡中。
也是杏花无意况,
一支临水卧残红。
金哀宗正大二年(1225年),元好问从登封赴昆阳,途经梁县(今河南临汝县)时,有感而发。青山绿树,重重叠叠,旅人往复,云卷云舒。诗人一路观景,轻松惬意。此时,诗人看到一支杏花,让诗的后两句话风一转:山景虽佳,但见杏花落寞,和自己的心情不是一样吗?“意况”,即意趣、情绪。诗人自己情绪失落,而杏花“也是”落寞一支啊。
看残红,春将去,诗人眼里的杏花孤寂清冷,因为他自己就落魄漂泊。后两句,让前两句的美景蒙上了几丝哀愁,但过渡自然,一切都在景中。
元好问是金代最杰出的诗人,现存诗1380余首、词380余首,还有大量文章,其中诗歌成就最高,尤以“丧乱诗”为最。这些诗写于金朝灭亡前后,反映战乱之灾之深刻,仅次于杜甫。
元好问的诗学杜甫,风格沉郁悲壮,也兼有李白的豪放、苏轼的洒脱,其诗歌成就不仅傲视金元,也足以和唐宋著名诗人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