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读《第二座山》一书,大意是一个人一生大都会经历“两座山”。
第一座山是人生的前半段,就像马斯洛说的,会为了“自我实现”而努力,实现自我价值。这个阶段,会像“有限游戏”一样,就是想赢,做得更好,做出一些成绩而可以“雁过留声”。
在这个阶段,很容易产生“不满”情绪:这件事要不是我……容易心态失衡。
一旦过了这个阶段,很多人会突然失去“方向感”而失去生活的重心。
作者提到,这个时候就是到了“人生山谷”,需要爬“第二座山”。
而爬“第二座山”的动力,就不是“第一座山”时候的自我价值实现了,而是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如何帮助别人做成事儿?如何做对社会有益的事?
这样做的结果,周围的人不仅感谢,打心眼儿里会生出“敬佩”。这样的“尊重”是不是更有价值呢!
而且这个阶段,因为不在乎结果,心态很随意,当然就很少产生“不满”。
爬第二座山的时候,不再是为了“赢”的有限游戏,而变成了无限游戏。
实际上,在“第二座山上”的时候,很多有“事业”的人,都在为自己的孩子“扶上马送一程”——家族传承更重要了,毕竟“富不过三代”的教训太多了。
可是,仅仅传承“资产”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核心资产”是生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仅靠学校和家庭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学习能力,尤其是主动的“自学能力”(更好的说法应该是“自学习惯”)。
然而,假如作为父母没有这种“习惯”,不管你如何苦口婆心,外加吓唬,都不会有好的效果——温水煮青蛙式的“潜移默化”的榜样,才会激发出孩子的意愿。
人生的“第二座山”,就是要活出“生命的意义”——对自己有益,对别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