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人的话语中读懂它的情绪和信息很有趣
曾经有一次,当我在专注的工作,一个同事怒气冲冲的过来找我,说我负责建设的一个信息平台因流程变更,影响了他日常的工作,我当时觉得很纳闷,因为这个流程已经稳定运行了三四个月,一直没有问题。
我尝试理解他表述的信息,但发现他所说的内容也较为模糊,我马上进行了答复,但由于对方说的信息不全面,此时,我即使解释也只能越说越糊,何况对方也处于情绪中,根本不听,在这种僵持不下的情况下。
我的组长出面了,他先将对方的情绪安抚下来,慢慢得引导对方表达出他的本质需求,原来那个流程只是他目标中的一部分,但是当前卡在了那个环节,目标无法达成,可能会延期。这时候那个同事的情绪已经比较稳定了,因此,接下来告诉对方会由我先去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随后给他一个合理的解释,此时对方表示接受,便回到了他的座位上去。
同事走了以后,我的组长单独和我说,在遇到对方带着情绪过来时,先不要着急回复答案,优先安抚对方情绪,表示理解。待他情绪平和后,开始了解对方产生情绪的原因及背后的需求时,再给与答复,方有效果,避免因情绪带来的冲突及事实的掩盖。
一个人在情绪控制下,是很难表达出本质的需求点及内核,而更多的是表达面上的感受,此时你一旦对着情绪认真,你就输了。
大部分的人都擅长倾听信息而非情绪,如果两个人在聊天过程中,一方在侃侃而谈,另一个在处于礼貌性认真的听但听久了产生了疲倦的情绪,侃侃而谈的一方若是没有察觉到对方的情绪,那么这场聊天其实是很失败的。
梁宁在她的《产品思维30讲》中,开篇首先是情绪,她认为如果把人想象成一部手机,情绪就是底层的操作系统,有的人是ios,有的人是安卓,大家版本号都还不太一样。
你后天学习的知识技能,都是安装在底层操作系统上的,一个一个的App。有人说:“学了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其实我们后天学习的东西,都是理性,理性是把人往回拉的力量。但是驱动一个人的,其实是他的内在感受、他的情绪、他的底层操作系统。
我们都会有情绪冲动的时候。你陷入爱情了,你被愤怒、被恐惧控制了,就好像手机系统崩溃了,所有的App全废了。
一个人的话语中包含情绪和信息,在遇到对方产生情绪时,应当先体察情绪,待对方情绪平稳后,再就事论事,通过信息察觉本质,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