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农村,每逢家长管教子女过于严厉的时候,总能听到旁边的年长者指责说:“成材的树不用kuo,孩子不成才再打也没用!”
“成材的树真的不用kuo吗?”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思索这句话。随着年龄的增大,阅历的增加,更坚定了我对这句话持有的否定态度。
这句话中“kuo”字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削除、修剪之意。但是,这个字到底怎么写呢?为了弄个究竟,先是查了家里仅有的一本《新华字典》,但查了多次也没找到合适的字,最终认为有三个字可以替代它。一是“刳”(kū)字,其本意为剖、剖开,引申为挖空、洗出、消除等;二是“扩”(kuò)字,作动词时有扩清(廓清、肃清)、扩广(扩张、扩大)之意;三是“栝”(kuo)字,它是名词,可三个读音guā、tiǎn、 kuò,均无动词削除、修剪之意。所以,我自认为只有其中的“扩”字最合适。
我们姑且就用“扩”字吧!再说回来,“成材的树不用扩”,这句话的本意是:天生就能成材的树木,用不着人们劳心费力去修剪。老一辈人说这句话,显然是用树木成材来比喻人才培养、成长,换句话说就是,天生不成才的孩子,再打(管教)也没用!但是事实却是“树不打杈要歪,人不教育要栽(指栽跟头)”。
一棵小树长成为大树,得靠人工的精心维护管理,要给树剪枝,要给树浇水施肥。如果树不整枝,枝杆就会疯长,这样就会影响树的主干成长,有的就成了“歪脖子”树,这样的树就难以成材了。
树犹如此,何况人乎?人都有思想、有个性,小孩子还有叛逆心,要不咋有“三天不打,上方揭瓦”的俗语。一个人如果只被宠爱而不被教育,可能会走上歧途。历史上、现实中都不乏因缺乏教育而犯下严重错误的例子,如古时的方仲永,现代的周滨、李天一。因此,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品德和价值观的培养,在这个过程中,严格严厉的、有规律的教育同样不可或缺。正如树木需要人工修剪养护、历经风霜雪雨才能茁壮成长一样,人才也需要经历教育、培养以及各种挑战和磨砺才能成才。
由是可见,“成材的树也需扩”,不仅是对树木生长成材的比喻,更是对人才教育和培养的重要性的形象揭示。通过教育和培养,既能为有天分的孩子助一臂之力,更能帮助其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避免因缺乏管教而导致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