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dr ul Din ·海维谅
海维谅是位闻名海内外的回族学者,青年时期曾攻读于印度来克劳大学和埃及艾资哈尔大学,在大学获博士学位。“中国阿文界之新青年”中,“当以留学埃及的云南人马坚、纳子嘉及湖南的海维谅为著称”。(转引自《湖南回族》1988年版)其大半生在台湾驻穆斯林国家的“外交部门”任翻译工作,在阿拉伯语言学和汉语言学方面均有较深造诣,在伊斯兰教学术研究方面的成绩斐然,先后出版著作和译作10余种,对于拓展中国和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重要的贡献。维谅先生虽客居他乡大半生,但对家乡回族文化教育事业非常关心。
一 青 年 求 学
海维谅,经名白德伦丁,湖南省邵阳县梽木山乡新立回民村人,生于1912年。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父亲去世,母亲因家庭生活贫困,无力送维谅上学,只好送入清真寺念经。幼年的维谅离家到常德清真寺念经,旋赴上海小桃园清真寺投湖南籍阿訇李仁山门下求学。后随同西北地区朝觐团由上海出国,先至新加坡,寄居散卡夫招待所候船前往沙特。因故,朝觐人员回国,而维谅单身前往印度加尔各答,寄居一座清真寺停留所,对面有座清真大寺,伊玛目是麦底纳人,维谅前去拜访,将来意讲明,伊玛目很同情他的处境,遂介绍进入该城平民学校安身,膳宿费均免。该校师生说乌尔都语和孟加拉语,维谅对这两种语言都不懂,幸有在新加坡商务印书分馆购到的英华旅行会话书、拿出来请同学们按英文造句,日久学会了一些日常用语。英、乌两语粗通后乃由校方保送入该城之Madarasalalla旁听,一年后即被在德里成立不久的伊斯兰国民大学接收为初级生。
伊斯兰国民大学是印度伊斯兰领导阶层创办的大学,以造就一批爱国青年为目的,其校政和课程设置与其他学校完全不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在甘地的领导下,发展不结盟运动,以唤起民众,摆脱英帝国主义的统治,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为响应印度的独立运动,印度的伊斯兰教领导阶层在德里成立了这所大学。
维谅在德里伊斯兰国民大学攻读5年,其间曾以乌尔都文在校刊上介绍孙中山先生著的《三民主义》等3篇文章。在该校获得学士学位后,维谅即转往纳德华学院,一方面担任教员职务,一方面研究伊斯兰教和历史。此外维谅还以乌尔都文撰写了若干篇关于国内抗日战争的文章,相继在Byner镇所出版的《麦底纳月报》上发表。同时还写了不少介绍中国伊斯兰教情况的文章。
1933年,维谅决定赴埃及继续求学。离开印度之前,早已听说国内有几位穆斯林学生被派往埃及留学。他们是北京成达师范、上海伊斯兰师范以及云南明德中学选派去的学生。维谅由孟买乘船至埃及,在波赛上岸,继乘火车至开罗,住进中国学生公寓。除马坚同学外,云南、上海及北京成达师范去的学生均住在一个宿舍。艾资哈尔大学安排沙国珍先生为中国留学生监督。
校方对中国留学生先训练听讲,然后让其自选法学、哲学、或阿文学课程,使其毕业后各有所长。维谅进入开罗艾资哈尔大学后,一方面攻读阿文课程,另一方面到福华德大学旁听,有时向该校著名教授请教。此外常到开罗图书馆查找有关中阿关系的历史资料,1950年在开罗出版的《中阿关系》一书的大部分资料就是此时搜集整理而成的。
二 外 交 生 涯
40年代埃及被英军占领的时期。我国留埃学生得到重庆中国回教协会的指示后,陆续回国。维谅正准备回国之际,接到国民政府驻开罗领事馆转来的重庆方面急电,命其以主事名义前往伊朗德黑兰大使馆待命。此时维谅别无选择,只好服从命令,改赴伊朗。领事馆中的主事职位虽小,但必须持有外交护照才能前行。驻开罗领事研究后核发了外交签证,这样,维谅经由巴勒斯坦、黎巴嫩、伊拉克前往伊朗。到巴格达转机时,遇到了由国内赴德黑兰使馆上任的大使李铁铮、于是同机到达德黑兰。
李铁铮被派任驻伊朗大使后,任务繁重,须有懂法文、俄文以及伊朗文的翻译协助工作。在重庆外交部他要到了懂法文及俄文的翻译,唯独伊朗文翻译外交部无法派出。于是李铁铮向重庆中国回教救国协会请求介绍,回协的负责人白崇禧、唐柯三、时子周等早知维谅懂乌尔都文,乌尔都与伊朗语相近,拟可试用,会很快学会的。经回协介绍,李大使勉强接受。未入部试用就破例任使馆翻译,实未有先例。开馆不到半年,维谅的看、听、说、写能力能应付当时外交场合的需要了。
海维谅在驻伊朗使馆供职5年后,于1947年被调至印度新德里使馆工作。首任大使为罗家伦先生。1949年底,印度政府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台北驻印“使馆”撤离,维谅先生也随之离开了新德里。
1950年,海维谅被调至埃及开罗“使馆”工作。此时马步芳已率领家人逃亡开罗,其子弟需人教授阿文,他前往辅导,藉马之助,得将《中阿关系》阿文本在开罗出版发行。该书共分八章,(一)伊斯兰教诞生之前的中阿关系;(二)中古时代中阿双方的资证;(三)中阿贸易关系:(四)政治关系;(五)外交关系;(六)宗教关系;(七)工艺美术关系;(八)结论。本书有乌尔都文体,曾于1949年由卡拉齐乌尔都文化促进会资助出版,供巴基斯坦学术界研习参考,现已绝版。
1951年,维谅先生又随台北“外交部西亚司”盛岳前往巴格达任职,不久升为“一等秘书”。1953年调“驻联合国代表团”办事处任职,历时两年。期间申请入哥伦比亚大学业余研究班深造,撰写了《中国回教少数民族之问题》论文,送呈评委会评审通过,授以硕士学位。
1957年维谅参加马继援率领的台湾朝觐团前往麦加朝觐。此时马步芳已被台湾任命为“驻沙特大使”。朝觐结束时,维谅先生接到台湾“外交部”急电,命他留“使馆任二秘”工作。
两年以后,维谅又调往利比亚首都的利波里“使馆”工作。与其一齐工作的还有郑达鸿、包承礼,(郑已病逝,包目前在香港。)1966年调离利比亚时,利国政府鉴于维谅先生在任职期间对于加强台湾和利比亚之间友好关系所做出的贡献,特颁赠伊德利斯国王三等勋章一枚,以资奖励。
1969年12月,维谅先生二次派驻沙特“使馆”,历时18年,期间主要从事英、阿文翻译工作,参与每年一度的朝觐事务,业余时间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写下了阿文版《过去与现在》一书,在黎巴嫩付印。此书共分三章:
第一章论中国穆斯林自唐宋至元明清的历史概况。
第二章论国内各地穆斯林在清政府统治理遭受的惨害。
第三章论1911年国民政府成立后中国穆斯林之情况,包括人口、清真寺之分布,经社及教育兴倡,西北各地穆斯林内部情况等。全书近11万字。
此书在付印之前曾送沙特前任商务部长过目,并请知名学者校正,出版后世界伊盟秘书处购1000本,分送世界各地穆斯林学者参阅。1977年伊斯兰世界教育大会在麦加召开时,维谅先生将此书300本赠送给与会的代表们,受到大家的欢迎。
1988年,维谅先生正式离职返回台,被台北回教协会聘请为顾问,由于年高体弱,故深居简出。每周星期五去清真寺做聚礼,回协有重要活动时,亦前往参加。
三 学 术 著 作
维谅先生虽在“外交部门”任翻译工作,出入外交场合,工作繁忙,但对伊斯兰学术文化的研究,孜孜不倦,从未间断过,从一般教义的解说到中阿关系史的探讨,洋洋洒洒写下了上百万字的论述。从上印度来克劳大学时开始发表文章至1988年离职止,60年间共著述翻译出版了《中国与伊朗的关系》、《中国回教史过去与现在》、《中阿关系》、《中国穆斯林》以及《认主独一》(1987年10月台北出版)《穆斯林教义指南》(1986年8月台北出版,1987年香港翻版),《伊斯兰人权论丛》(1987年台北出版),《有先知身份的伟人穆罕默德》(英国卡莱尔著,1973年台北出版),论文《新疆回教之发展》(1935年开罗出版)等10余种。
现就海维谅先生寄与笔者的四种译作做以简介。
1.《伊斯兰人权论丛》该书是沙特伊斯兰法学学者在利雅德、巴黎、梵帝冈、日内瓦以及欧洲人权理事会举行的学术座谈会的记录,全文分六个部分十三章七十二节。即:一、回教人权真理在沙特;二、首次在巴黎与法沙友好协会之座谈会;三、在梵帝冈与教庭之座谈会;四、在日内瓦与世界教堂理事会之座谈会;五、第二次在巴黎与法沙友好协会之座谈会;六、在特拉斯堡与欧洲人权理事会之座谈会。
全书主要阐述了沙特所执行伊斯兰法的情况,讨论了伊斯兰教的文教人权,伊斯兰对“人”及人性趋向和平的观念,妇女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伊斯兰对“人类一家”的认识,以及共同关心的问题。
全书172页,86000余字。
2.《认主独一》该书分为两篇,第一篇简述人祖阿丹、努哈、伊布拉欣、穆萨、尔萨五位圣人的境遇及奉命传教的经历与成就。第二篇专述穆罕默德的为人、德行,将伊斯兰教宣传给阿拉伯人及伊斯兰世界的丰功伟绩。
全书46页,33000余字。
3.《穆民教义指南》该书由阿布杜拉·汉亚特主编,全书分两编八章九十六节,即:第一编信仰原理;第二编教功简述。全书主要论述了伊斯兰的信仰原理、基本要旨、穆罕默德简历,以及念、礼、斋、课、朝等各项宗教功课的意义。是一本宗教普及性的读物。
全书96页,70000余字。1987年香港再版。
4.《有先知身份的伟人穆罕默德》英·卡莱尔著。
本文作者卡莱尔为19世纪英国首屈一指的文学家、思想家、亦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曾担任过爱丁堡大学校长。有著作30余种,其中《英雄与英雄崇拜》为最受欢迎,该书分为六讲,论述各种身份的伟人,本文是其中的第二讲。全文分十一节,43页,39000余字。
全书主要叙述和评价了穆罕默德的幼年时代生活情况,成年后传教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以及高尚的品质和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文笔优美、史料翔实,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肃准确地评价了穆圣为捍卫真理而度过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近现代回族人物研究》
Badr ul Din ·海维谅
《中阿关系》海维谅 著
海维谅 笔
马步芳题词
海维谅笔
海维谅笔
海维谅笔
海维谅笔
海维谅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