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学校要举行合唱比赛,班级准备购置一套表演服,在选好样式之后,班级群要准备接龙尺码了。我想了想,就在接龙前加上了一句:建议拍大一码,因为后面的运动会和下学期的活动都会用到。
班服样式
可能是我的这句“温馨提示”左右了家长们的决定,所以在接龙尺码的时候家长们完全放开了,完全忽视了孩子们的“小个头”。结果,衣服买回来后,都偏大点。我的耳旁不免多了一些“抱怨”之词:太大了,穿起来当裙子了;老师,还有小点的吗?老师,我想换一套;不合身,穿起来不舒服……我一一安慰到:“没关系的,孩子长个快,过段时间就合适了。”我第一次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买衣服这件事,竟然还得到了家长们的支持,让我多少有些嘚瑟。
曾经看到过一则新闻:一位老人穿着一件硕大的新衣服,明显与自己的身形不符,鞋子也是最大码,脚后跟空了一片。有好事者就问到:“你怎么不买合身一点的衣服啊?”“为啥要买合身的?同样的价钱,大码的布料不是用得更多吗?这样更划算。”如此解释,让人多少有点哭笑不得。但是想想也不无道理,老一辈人受过的苦难太多,勤俭节约惯了,对物质的要求远低于物质带给人的享受,有就可以了,别讲究太多。这样也就不难理解老人的做法了。
曾经,我也遇到过买衣服的烦恼。有那么两次,我看上一件衣服,可是中码已经断码了,小码穿起来有点紧,活动不便;大码穿起来又太大了,松松垮垮。该怎么办呢?实在太喜欢了,一咬牙我就买下了它。但是买回家没多久,我就后悔了,因为实在不合身了,穿起来体验感太差了。至此之后,它们就一直躺在了我的衣柜里。这几次经历,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衣服要买合适自己的,宁缺毋滥。
班服购置大码是为了能让孩子们之后能多用几次,争取减少浪费,即使他可能会带来各种不好体验;老人购置大码,是因为他觉得更划算,获取心理上的安慰。而作为常人在购买衣服时,还是应该遵循“合身”原则,毕竟穿着要以舒适为主,同时兼顾个人形象,不然岂不太另类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