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的三亚,骄阳似火,藤桥河流域的绿意却浓得化不开。在三亚“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创新实践成果” 的分享会现场,随着三亚市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负责人在新一轮生态补偿协议上落笔,全场响起的掌声与窗外赤田水库的粼粼波光遥相呼应。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这场分享会,不仅是对三年治水成效的总结,更是对一种全新流域治理模式的加冕——从 2021 年水质告急的 Ⅲ 类水,到如今连续三年稳定在 Ⅱ 类的“放心水”;从上下游 “互相瞪眼” 的治理僵局,到 65个重点项目落地、93.4% 验收合格率的协同攻坚,“赤田模式” 正以鲜活实践诠释着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制度破墙:从“九龙治水”到“协同攻坚”的机制革命
三亚赤田水库供水灌溉工程管理处三楼会议室的大屏幕上,一组实时数据正动态跳动:取水口溶解氧 7.8mg/L,总磷 0.019mg/L,高锰酸盐指数 2.917mg/L……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套覆盖 “天空地”的智慧监测网络在无声运转。
“您看这个水质反演模型,能精准定位田滚河流域的磷流失高风险区,这在三年前是不敢想的。” 管理处技术人员指着屏幕上的流域三维地图介绍,无人机每小时巡航一次,14 座自动监测站实时传回数据,卫星遥感则捕捉着植被覆盖变化,“过去上游施肥下游遭殃,现在哪块田、哪条河有问题,系统 15 分钟内就能预警。”
这种精准治理的底气,源于制度创新的突破。2021 年,海南省出台《赤田水库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方案》,首创 “水质、水量、行动”三维补偿机制,省级财政 3.3 亿元、三亚 1.8 亿元、保亭 0.9 亿元共同构成 6 亿元 “资金池”,考核结果直接决定资金流向 —— 水质越好、行动越实,补偿越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这不是简单的 ‘下游补贴上游 ',而是利益捆绑的共同体机制。”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毛东利在分享会上坦言,赤田的突破在于打破了行政壁垒:省级领导小组统筹决策,市县联合指挥部落实任务,“1+N” 政策体系覆盖综合治理、监测评估等全链条,“65 个项目,小到农户退耕还林补助,大到污水处理厂建设,每一分钱都盯着治理效果。”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总工程师张静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赤田水库作为三亚重要的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肩负着为 42 万群众供应全市 55% 饮用水的重任,其战略地位不言而喻。三年前水质告急时,我们就意识到,必须打破 ' 各管一段 ' 的思维,让上下游真正成为利益共同体。”她进一步解释,这套机制的核心是 “双向激励”,既让上游保护者得实惠,也让下游受益者尽责任,“65个项目的高效落地,正是这种协同理念的最佳证明。”
在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三道镇,红毛丹种植户林梦胜的经历印证了机制的力量。“三年前我家 5 亩红毛丹,光化肥就得投 3000 多块,雨水一冲,果子烂在地里,水也变浑了。”他蹲在自家果园边,手指着地里的防草布和滴灌管,“现在政府每亩补 550 元,教我们用绿肥替代化肥,去年收入反倒增了 57%。你看田滚河,以前岸边全是菜地,现在 18 公里缓冲带种满了青皮竹,水清得能看见鱼。”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 “成本共担、效益共享”的生动实践。首个考核期内,保亭因生态保护成效显著获得 5.16 亿元补偿,三亚也拿到 0.84 亿元用于下游治理。“上游保亭占流域面积 90% 以上,曾因保护戴上 ' 发展紧箍咒 ';下游三亚 55% 的饮用水依赖于此,却苦于 ' 隔界兴叹 '。” 保亭县政府副县长王刚感慨,“现在补偿资金像根纽带,把 ' 要我保护 ' 变成了 ' 我要保护 '。”
科技赋能:从 "大水漫灌" 到 "精准滴灌" 的治理升级
三亚种植结构调整示范基地的芒果林里,一场“减肥减药” 的革命正在上演。技术人员蹲下身,拨开一株芒果树下的覆盖物,土壤表层的蚯蚓正钻来钻去。"这是我们和海南大学合作的 ' 林 - 菌 ' 套种技术,魔芋和菌菇能固氮,减少化肥用量 30% 以上。" 他指着旁边的监测仪,"每棵树的用水量、施肥量都有数据记录,手机 APP 能自动提醒。”
基地入口的公示牌上,一组数据格外醒目:2024 年农药施用量较 2021 年减少 27.43%,化肥减少 16.03%,而芒果甜度却提升了 2 个百分点。“过去凭经验施肥,现在靠科技算账。” 基地负责人介绍,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268 亩芒果园不仅每亩节本 550 元,还拿到了全国首张 “双碳”证书,“一斤芒果能多卖 2 块钱,这就是绿色的价值。”
科技的力量同样体现在污染溯源的突破上。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周浩正展示田滚河流域的氮磷同位素分析图:“我们用分子指纹图谱技术,精准算出农业面源污染贡献率在 17.69%-54.61%,丰水期更是平水期的 2.2 倍。” 这一发现直接推动了种植结构调整——二级保护区内,高肥高药的芒果被低耗的榴莲蜜替代,200 亩示范基地每年减少磷流失 12.64%。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保亭红毛丹示范基地的“林 - 菌 - 药”循环模式,则让生态与经济形成正向循环。走进基地,红毛丹树下套种的南药和菌菇长势正旺。“这 200 亩地是从农户手里租来的,统一管理 10 年。”保亭农业农村局局长黄定贤算了一笔账:生态产品产量达 2.58 万 kg / 公顷,经济效益增加 103 万元 / 公顷,“农户既能拿租金,又能在基地打工,人均年收入增了 1.2 万元。”
在有机质资源化利用方面,海南大学教授喻朝庆在分享会上介绍:“我们设计了一款移动式碳化机,专门针对有机质运输成本高的难题。这款设备的独特之处在于,能够回收利用自身排放的烟气作为燃料进行二次燃烧,热效率可达 60%,相比传统处理方式,耗时能减少 85%-90%。它能快速处理秸秆碳化问题,对于台风过后产生的大量损毁树木,也能高效解决其处理难题。此外,该技术不仅可作为土壤碳增汇的有效手段,助力提升土壤肥力,还为生物质能源化利用提供了便利条件,实现了生态效益与资源利用效率的双重提升。”
协同共治:从“各自为战”到“全域共赢”的生态图景
在三亚南头溪河口生态修复项目的岸边步道上,清风拂过水面,带起阵阵草木清香。曾经堆满垃圾的河岸已被葱郁的人工湿地取代,菖蒲与芦苇在水中舒展枝叶,不时有小鱼从碧水中跃出,划出一圈圈涟漪,昔日 “臭水沟” 的痕迹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幅水清岸绿、生机盎然的生态画卷。
这片占地 120 亩的生态修复区,是三亚与保亭协同治理的缩影。“我们联合清淤 3 万立方米,建了 3 级沉淀池,污水经过湿地净化,总磷去除率达 40%。” 三亚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两地还建立了水浮莲 “捞 - 运 - 处 - 管”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常捞常清”,2024 年库体水浮莲分布面积较 2023年下降 51.18%。
协同效应不仅体现在污染治理的合力上,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成果,让上下游在生态保护中各得其所。
在保亭,当地依托水库优良的生态基底,大力推行 “林 - 菌 - 药” 循环农业模式,精心培育的 “赤田” 生态品牌声名渐起。这种绿色发展路径成效显著,生态产品产量提升至 2.58 万公斤 / 公顷,带动每公顷土地经济效益增加 103 万元;同时,生态优势转化为旅游吸引力,三年间累计旅游收入达 43 亿元,真正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互利共赢。
而在三亚,生态补偿的红利直接惠及民生。通过政府补贴,农户每亩土地支出减少约 550 元,搬迁住户收入同比增长 57%……
这种共赢让群众获得感持续提升。生态环境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的调查显示,87.5% 的受访群众对治理成效满意。在三亚南田居,搬迁户王桂兰的新家窗明几净:“以前住库区边上,房子漏雨,现在政府补了钱,住进新社区,我在芒果基地打工,月收入 3000 多。”像她这样的搬迁户,三亚共安置 35 户,1889 名当地居民实现就近就业。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赤田的宝贵经验,在于它找到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最佳平衡点。”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厅长毛东利在总结时表示,“赤田模式”的成功在于 “三个坚持”:制度集成创新,构建 “水质、水量、行动” 三维补偿机制等,破解治理困局;科技精准赋能,借智慧监测等提升效能,实现双赢;系统协同治理,推进多项整治,共享福祉。他表示,下一步要推动这一模式从“局部样板”发展为 “全域风景”,让更多流域通过生态治理实现绿色发展、收获生态红利。
夕阳西下,赤田水库的水面被染成金红色。数据显示:85.7% 的断面水质达优级,为历史最好水平。这场跨越三年的“赤田之约”,不仅守护了一库清水,更孕育出一套可复制的流域治理方案 —— 当制度创新、科技赋能、协同共治形成合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便有了最坚实的支撑。
中国环境报记者:周海燕
通讯员:张延文
摄影:杨松
来源 | 海南生态环境
提供环境新闻线索
环境新闻线索征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