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学生盘串的风尚突然席卷全国,上课盘一盘,可以“静心”,下课盘一盘,更加“放松”,做作业盘一盘,有助“解压”,考试前盘一盘,能够“祈福”。有些小学生娴熟地盘着串,满脸严肃,还煞有介事地说:“现在大家压力都很大。”甚至,不盘串的孩子还会被认为不合群、跟不上潮流。
家长看到孩子们的这些行为,不禁担忧起来。哗啦哗啦盘串还能专心学习吗?
其实,家长们不必过分惊慌,回想一下自己的学生时代,“转笔”是不是也曾风靡一时?盘串作为心理减压工具,我觉得有点夸大,更多的还是和此前流行的集卡片、玩贴纸、做手账一样,是孩子们分享交流的媒介,社交功能更大些。
盘串的火爆,主要是好奇心和从众心理的驱使。迈入青春期的孩子,对社交的兴趣开始萌发,需要与同伴建立连接。一起盘串,会让他们之间有更多交流的话题,这是孩子们的正常心理需求。我们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孩子们到底在想什么。
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
孩子最担心两件事
进入青春期早期,孩子们的社交活动不再完全被家长安排和监督,他们有了更自主的同龄群体活动,而交往机会最多的就是同班同学。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在与同龄人的交往中探索和界定“我要成为谁”,并逐渐发现“我受欢迎吗”。在这个发现自我和建立自我认同的重要时期,孩子们最担心的事情有两件。
其一,“没人和我玩”。在青春期早期,青少年很容易抱团,从小学高年级开始,到初中和高中,班里都有各种小团体。例如,因为在班级学习表现好组成“学霸团”,根据类似行为表现会形成“班干部团”“八卦团”“捣蛋群”,以及因共同兴趣爱好组成的各种小团体。因此,小团体是一种社会身份,满足青少年对于归属感、自尊心、安全感、交往的需要。如果没能加入任何一个团体,或者突然被小团体踢出去,“没人和我玩”,这是青春期初期最让孩子恐惧的事情。
其二,“没人喜欢我”。对青少年来说,被各种小团体排斥,意味着“没人喜欢我”“我一无是处”。一般来说,受欢迎的青少年是友好、乐于助人、热情、善良、幽默和聪明的。不受欢迎的青少年缺乏必要的社交技巧,和同学交往时很难把握恰当的分寸,有些人自负、以自我为中心,并不断地试图吸引别人的注意,有些人则冲动好斗。
除此之外,在青春期早期,青少年非常在意同龄人对外貌的看法。这也常常是亲子冲突的爆点。父母往往看不惯青春期孩子的着装打扮,对青少年流行的审美品位嗤之以鼻,但是青少年如果被同龄人当做一个古怪的人,往往会被嘲笑、被边缘化。在这一点上,父母完全没有必要坚持己见,你可以回忆一下自己的成长经历,青春期追过的时尚,谁还会持续到成年以后呢?
多想想
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小团体
对“没人和我玩”和“没人喜欢我”的恐惧,让青少年迫切希望融入小团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可能会从穿着打扮到行为方式上都与小团体保持一致。从这个角度看,同龄人小团体确实在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甚至思维方式。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家长都希望孩子与品学兼优的孩子交往,但是家长也不能仅凭外表、衣着、谈吐或兴趣对其他孩子仓促下结论。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叛逆”的表现往往是暂时的,今年打扮出格、和同学打架的孩子,说不定明年就会规规矩矩穿上校服、竞选班长。
但是,如果青少年融入群体的方式与其原有的价值观相抵触,原本积极上进的孩子变得消极庸俗,得过且过,或者不学无术,吸烟、喝酒、打架,甚至跟随自己的小团体逃学、参与违法活动时,父母就应该果断进行干预。
其实,父母无须过度担心孩子被小团体带坏。因为,青少年仍然会重视父母的意见。一般来说,青少年会接受父母对重大问题的建议,比如道德和信仰的看法,升学和就业等,但是在交友、爱好和个人风格问题,如音乐、着装、发型方面,他们会追随同龄人。青少年像成年人一样,会选择那些处世态度和价值观与自己相似的朋友。换句话说,不是你的孩子被小团体带坏了,而是要想想孩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小团体。在青春期早期,青少年对同辈压力的敏感性会上升,在十四五岁时达到顶峰,之后就会下降。通常孩子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受同龄人的影响就明显减少。
此外,亲子关系融洽的青少年受同龄人的负面影响更小。那些喜欢父母且被父母喜欢的青少年,自尊心往往较强,更有自信和魄力,因此不太可能被迫去做他们不想做的事情,而且他们倾向于选择父母喜欢的朋友、不会惹麻烦的朋友,以及在学校表现良好并负责的朋友。
父母分享亲身经历
帮孩子建立自信
除了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之外,父母还能做些什么让青少年更加自信,减少对小团体的依赖呢?
父母应该鼓励青少年在家里学会独立,自己做决定,比如听听他们关于分配家务的想法,允许他们自己决定如何学习,何时学习。如果在家里从不被允许独立做决定,那么青少年在外面对同伴压力时也很难坚持自己的立场。
父母也可以和孩子谈谈自己的亲身经历。在你的学生时代,是否也加入了某个小团体,或被团体排斥?是否因为害怕被小团体踢出去,做了很多违心的事情?如果重来一次,你会考虑怎么做?青春期早期的孩子非常喜欢了解父母的经历,尤其是交流父母的失败和挫折经历。这并不会有损父母的权威,反而会让孩子更愿意接受引导,亲子关系也会更坚固。
父母可以和孩子谈谈在小团体中可能遇到的情况,提前计划和演练如何处理这些情况。比如孩子的好朋友们正计划搞恶作剧、捉弄同学,应该怎么做?这样的演练有助于孩子在突发情况下从容应对。父母还可以和孩子进行角色扮演,帮助孩子看到不同行为的后果,从而不断改善自己的表现,学习社交技能中最为微妙的分寸感。
文: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理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刘文娟
编辑:肖薇 于梦非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