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要先固沙。“大漠风尘日色昏”,道尽沙海暴烈。风沙如刀,植绿何其艰难,刚栽下的树苗,一场风沙就能使其“全军覆没”。
1955年,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在中卫建立,探索治沙办法。经过不断尝试和改良,科研人员将“麦草方格”升级为“治沙魔方”。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6月30日,治沙工人在位于宁夏中卫市长流水村的腾格里沙漠东南缘扎草方格。新华社记者 王鹏 摄
用铁锹将干草扎进沙里,地面保留15到20厘米自然竖立,这一米见方的草方格看似简单,但寸草可遮丈风。桀骜不驯的流动沙丘被牢牢钉住,其间草木渐次繁荣,绿意从斑驳连成一片。
而如今,“治沙魔方”已有了“升级款”。
“看,这是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和我们团队共同研发的刷状网绳式草方格。”中卫市国有林业总场正高级林业工程师唐希明指着沙地上一条条瓶刷状草绳说,这些都是机械编织的,不用扎进地里,刮风时沙子在草方格里打转,自然就将四周草绳固定了,“这叫借风使力!”
唐希明说,传统草方格2到3年就会风化,草木还没长起来,就得重新扎,而新研发的草方格使用寿命为6年,工作效率还提高了60%,在锁边工程中已示范推广了4000多亩。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人工扎麦草方格。李子锋 摄
记者发现,部分草方格里的沙漠呈现出淡淡的灰绿色,用手摸上去并不松软。中国科学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副站长赵洋介绍,这是人工蓝藻结皮,团队从天然蓝藻结皮中筛选出优势荒漠蓝藻种,人工扩繁后,与基质混合制成接种体,分割成薄片撒在草方格里,蓝藻遇水就会“复活”。
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荒漠蓝藻规范化培养基地。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供图
生物土壤结皮如同“沙漠皮肤”,对沙面固定、沙化土地功能恢复、荒漠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维持等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然形成至少要10年,我们经过近20年研究,把这一周期缩短到了两年左右,在攻坚战中推广应用了3600亩。目前看,这些藻类适应良好。”赵洋说。
科技成果“上新”,机械装备“上阵”。植保无人机、沙障铺设机、电动植苗器等多种机械设备应用到攻坚战中,助力绿色版图加速延展。
黑林村“90后”小伙郑剑超,从小看着父辈肩扛草捆徒步进沙漠,如今他成了一名“飞手”,熟练地操作无人机,将物资吊运至沙漠腹地。“这款无人机能吊起90公斤的东西,飞2公里远,省时省力。我们年轻人要发挥知识优势,把治沙事业接着干下去。”
节选自《绿缨缚黄沙——宁夏境内腾格里沙漠“锁边”记》
记者:刘紫凌 张宋红 马丽娟 卢鹰 张泽钰 于卓 王竹艾
来源:新华社
责任编辑:宋同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