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oad="this.removeAttribute('width'); this.removeAttribute('height'); this.removeAttribute('onload');" />
▲1月21日,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市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专场。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市场监管局,市知识产权局,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同志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北京市委宣传部对外新闻处处长叶昶主持。
北京市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
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海淀区坚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为统领,推进科技服务业纵深发展。据统计,2024年1-11月,海淀区规上科技服务业企业营收1977.8亿元,同比增长7.2%,占全市30%。同时从增加值上看,预计2024年海淀区科技服务业占全区GDP比重约为12%,是海淀区第二大支撑产业。
作为海淀区“1+X+1”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支撑和基石,科技服务业通过为市场主体提供研发、工程技术、成果转化、科技金融、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等全方位的集成服务,降低了创新风险和成本,提高了创新效率和效益,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围绕科技服务业自身发展和对产业生态的支撑作用,我们聚焦以下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是以研发供给端为核心,培育壮大新动能和新优势。依托全国最密集的科技创新资源,海淀区高度重视研发服务主体的产业支撑能力,制定《海淀区服务保障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若干措施》,持续推进国家实验室、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龙头链主企业等主体建设,海淀区拥有重组后的全国重点实验室52家,占全市2/3。支持国家实验室发布创新基金,联合企业共同推进项目实施,赋能企业研发能力提升。支持小米、百度等头部企业同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联合实验室,共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示范应用。设立海淀原始创新联合基金,2024年规模首次突破1亿元,通过企业“出题”、高校院所“答题”的形式,精准引导研发服务解决实际产业难题。
二是以产业需求端为牵引,加快科技服务业平台载体布局。针对产业共性需求,搭建一批专业化科技服务平台。成立具身智能研究院、机器人概念验证与中试测试平台,推进实验室成果向工业化量产。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医药健康产业发展中心,提供设计、测试、认证、CRO、CDMO等专业服务。建设中发芯测高性能芯片测试验证平台,深度服务支撑芯片全周期、全产业链测试和验证。布局清华、北航、中科院、北医三院和北交大5家概念验证中心,推动优质项目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截至目前5家概念验证中心累计立项188项,其中完成转化74项,落地成立产业化公司37家。2024年海淀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建设城市,支持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和30家高校院所知识产权运营办公室建设,进一步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
三是以全要素服务为支撑,强化资金、人才、空间等全方位保障。设立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前两期总规模已达100亿元,三期基金将继续加码扩容,进一步强化成果转化的资本支撑。设立海淀区科技担保扶持基金,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融资,探索建立全生命周期科技保险服务体系。加快培育技术经理人和专利代理师队伍,目前海淀区共有近400名技术经理人,占全市50%,拥有近5000名专利代理师,占全市40%。同时,支持专业化、国际化一流孵化器建设,打造中关村科学城“国际创新服务集聚区”,揭牌成立全国首家量子科技孵化器,形成以“集中办公区-众创空间-加速器-产业园区”为载体的服务链条,汇聚179家创业孵化机构,孵化总面积超200万平。
下一步,海淀区坚决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立足科创所需、海淀所能,持续强化科技服务业顶层设计和规划,发挥龙头、链主企业带动作用,实现服务能力质效双升,更好地满足市场对科技服务业的需求;持续落实北京市关于《支持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进一步优化协同支撑体系,更好发挥政策引领作用;持续健全“区-街镇-园区”三级孵化体系,提升转化孵化效率,加快“从1到10”“从10到百”的产业化进程;持续加快科技服务业集群建设,强化科技服务业对海淀和全市的经济贡献和产业支撑作用,让科技服务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赋能产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记者提问
记者:北京正在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高地,请问海淀如何促进科技服务业与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深度融合?
北京市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
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和北京市统筹安排,海淀区依托科研基础好、研发能力强、产品迭代快的独特优势,正举全区之力建设全球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人工智能要发挥“头雁”效应,对科技服务业的支撑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也为科技服务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新契机,促进二者深度融合发展,既是内在要求,也是必然之势。
一方面,发挥科技服务业对人工智能发展的助推作用。海淀区立足人工智能产业实际需求,积极布局各类创新服务平台。海淀区集聚智源研究院、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同时大力服务保障国家实验室、北京中关村学院、清华人工智能学院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人工智能前沿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建设北京市公共算力平台、大模型语料中心和数据运营平台等公共技术平台,为企业提供优质算力、模型和数据服务。联动奇绩创坛、创新工场、红杉加速器等顶级孵化加速平台,进一步汇聚全球人工智能优势科技服务要素与资源,助推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
另一方面,强化人工智能对科技服务业的赋能作用。我们正以人工智能创新街区为试验场,落实人工智能全景赋能计划,推动城市数智化转型,探索人工智能技术赋能下的创新创业、城市治理和民生服务新范式。科技服务业相关主体拥有良好的数据和平台基础,人工智能技术的加持将增强工程技术、设计、检验检测等专业技术服务领域效能,提升其数据服务、项目监管、智能处理等综合能力,助力其产品迭代与技术研发实现突破,推动创新服务模式与业务需求深度融合,更高效地赋能科技服务业发展。
下一步,海淀区将继续促进科技服务业与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深度融合,加强科技服务业在研发、服务平台、标准制定、专利保护、孵化和成果转化体系建设等方面的配套和支持,同时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布局关键期,强化新技术的场景应用,积极培育新业务、新赛道,加速完成科技服务业传统领域向价值高端化和高质量发展迈进。
来源:北京发布
推荐 ·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