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女儿15岁,儿子10岁)女儿初二,11岁开始叛逆,1岁妈妈带,1~3岁奶奶带,奶奶脾气不好,爸经常不在家,妈工作压力大,孩子从小批评打骂,2017年后父母学习家庭教育,打骂孩子情况有所改善。儿子三年级,两个孩子都不自信。
儿子从去年开始咬手指甲,咬笔杆,抠后脚跟。
妈妈反思:以前自己太自以为是,比如:催孩子写作业,催起床。恐惧、无助,不敢放手。 诉求:孩子咬手指甲怎么办?
把责任还给孩子,建议听深耕2班《塑形的力量》《责任心麦田里的守望者》。
妈妈现在遇到的困难为什么用了“忍痛”俩字?也是很多家长遇到的困难,在相信和怀疑之间找不到一个更好的转换渠道。有时候会信任孩子,从理智上知道我得相信,同时也怀疑、恐惧。
怀疑本身没问题,要么把你导向恐惧,要么把你导向思考(反思)。在这两个之间打架,我又想相信孩子,但我又怀疑、恐惧。
这两个如果协调起来,抬头仰望星空,相信相信的力量。低头凝视深渊,从怀疑要么走向恐惧、要么走向自我反醒。
深耕四班《投向深渊的凝视》反复听几遍。在这个基础上说一下咬手指甲的事,人所有的心理活动都伴随有肢体上的反应。人的心里过程跟肢体、外在的行为表现是有联系的。有时候很轻微,我们没有感觉,当你刺激到一定程度,在生理上,一定伴随有生理上的行为反应。
例子:杨老师小时候,经常往奶奶家送饺子(晚上),没有路灯,走在路上经常感觉后面有长毛老跟着你,不自觉的两个手会捏在一起(特别恐惧)。 孩子咬手指甲,在他生命中有一个长毛老等。比如:妈妈催孩子写作业、起床,妈妈的恐惧在孩子心里会放大好几倍,他会更恐惧!妈妈无助感,孩子会更无助!
从妈妈身上给孩子传递一个恐惧的想象出来的感受,他一直处在这种紧张状态,放松不下来,伴随这种压迫感,伴随着恐惧,强烈到一定程度,在生理层面上反映出来,像咬手指甲。 咬手指甲的核心目的:缓解这种恐惧感。像杨老师去奶奶家送饺子,使劲捏手。甚至别人看你像神经病,但就会有这样的心理反应,心里恐惧导致的。 爸妈通过学习,尤其是妈妈,能够真的放松下来,不需要忍痛把责任还给孩子,放手把信任传递过去。
提醒:爸爸一定关注妈妈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当你放松下来,孩子会随着妈妈的放松,也能真的放松下来!妈妈的信念来源于“相信和怀疑之间的转换”,它把你导向的方向会不一样。实际上是人的理性能力和感性能力之间的转换,《投向深渊的凝视》,信念来源于你,两者之间转换的能力。
又怀疑不相信孩子,把责任还给孩子,这样只是形式上放手了,爱和信任如果没有会导致孩子行为失控。妈妈真的松驰和信念的坚定,就不用改这个毛病,他咬手指甲的事随着他压迫感的缓解自然就没了。如果真的能短时候内放松下来,孩子可能会有立杆见影的效果,短时间内也会松驰下来,他不需要再通过咬手指甲去缓解压迫感,转移注意力。短时间之内不要去制止孩子,说你不能咬了。 孩子咬手指头有正面动机,是缓解压迫感转移注意力焦点。孩子10个手指家头咬秃了,妈妈把手指头拿过去跟孩子说咬妈妈的,跟孩子开个玩笑放松,(提醒孩子咬手指甲之前消消毒),孩子能从你温和、能接纳的语气里松驰下来,孩子慢慢咬,别着急,10个手指头不够,妈妈贡献10个,咬妈妈的。你跟他传递的这种感觉,能让孩子松驰下来,慢慢指甲就不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