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读后有感
2023-10-16 23:39  浏览:1964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财发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财发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最近读了《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这么本,对其中“什么是无为而治”,“自利与利他”,及“传统书院精神”三部分比较有感触。

1.无为而治有相当现实的意义。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无为。而在我看来,无为而治比所谓的作为更难,为什么呢?道家讲的无为而治,即不要用主观去干涉客观的事物,要充分把握客观事物发展的趋势,推动世界的发展。在推动世界发展的过程中,可以实现人的愿望,这是更高级的无为。所以叫作“无为而无不为。”   

2.儒家讲的仁就应该包括自爱、爱人和被人爱三个层次。从某个角度来讲,只有自爱,才懂得怎么去爱人。只有自爱,懂得爱别人,别人才会来爱你,自爱、爱人两者并不矛盾。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告诉我们,自己要先应该明白要达到的人生目标,才能知道怎样去帮助别人。

3.中国传统书院的根本精神,就是教之以为人之道,为学之方,这是教育的根本理念和宗旨。中国传统教育是将知识和德行教育结合在一起的。而德育教育又是放在第一位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做人之道是根本,只有抓住“本”,“末”才能产生。

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对”无为而治“又有了一番自己的理解。

所谓无为而治,就是我们要辅助事物,按照其规律发展,顺着这个趋势去引导。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而言,我将这种遵循其规律理解为两点,遵循学生的天性之势和遵循学生的个性之势。

一、遵循学生的天性之势

就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生活泼好动,爱玩,爱直观形象,天真浪漫,纯真美好,遇到什么总是会产生好奇之心,尤其是男孩子。我们若能抓住他们的天性发展趋势进行引导教育,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遵循学生的个性之势

每一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个性,这些不同个性的形成,除了有其天生的性格因素之外,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同,也是形成不同个性的重要原因。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属于放养型的,专制型的,还是顺应孩子的天性去引导的智慧型的等等不同,都会在孩子的性格特点上打下烙印。

在工作中做到这些,对“无为而治”来说也算是一番成功的实践了。

发布人:426d****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