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独家报道|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贡献社科力量
2023-03-25 14:18  浏览:760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财发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财发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我国发展大势,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并强调:“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我们要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了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也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发展先进制造业是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对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不仅弥补了国内的资金短缺,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境外市场需求,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得以充分发挥。自加入WTO以后,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一直呈上升趋势,吸引利用外资的质量也不断提升。以2022年为例,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占总量的36.1%,成为带动外资流入规模增长的主引擎。此外,合同外资规模在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占实际使用外资总量的53%,充分体现出我国经济潜力大、活力足的特点。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就是要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大把“两个毫不动摇”作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两个毫不动摇”成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始终坚持的认识论、方法论。


中国的改革开放发端于农业农村,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的改革为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进入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要内容和必要前提,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所在。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高到73%;农村自来水普及率从80%提高到87%,多年累计改造农村危房2400多万户……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过去五年我国农业农村的历史性成就,从“三农”发展来看,过去五年的成就具有里程碑意义,实现了中国“三农”发展的三大成就。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粮食安全是“三农”工作的首要任务,也是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稳定粮食生产和乡村振兴”,并明确提出“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2022年,我国加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粮食产量达到1.37万亿斤,创历史新高,把14亿多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过去五年,我国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和扩大粮食播种面积,完善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新建高标准农田4.56亿亩,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从67%提高到73%,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不断夯实。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在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构建完善“生育、养育、教育”全过程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提升生育支持政策的全程性、包容性、前瞻性,营造生育友好的政策与社会环境,既是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的应有之义,更是推动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社会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线。社会事业是国之根本,民心所系。“社会事业是关系治国安邦的大事,是经济社会发展、 国家进步的基础。”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李怀表示,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依然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各种不确定因素随时可能发生,我国社会事业发展任重道远。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近年来,我国坚定绿色发展的战略定力,大力推动能源转型和减污降碳,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引领者和推动者。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用一组组实实在在的数据,系统总结了过去五年的伟大成就。报告指出,接续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不断夯实发展的人才基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结合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新战略,应深入认识到,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责任。


“基础研究”是今年全国两会的热点之一。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人才。围绕如何充分激发基础研究人才活力等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人才理论与技术研究室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秘书长孙锐。


过去五年,我国在科技创新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国家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持续深入,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显著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迈上新台阶,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发挥好政府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中的组织作用,支持和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对于高校来说,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要特别关注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发挥好主力军的作用。在思维方法与研究模式上要特别注意,科技自立自强并不是要关起门来独立研究,而是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提升我国科技创新实力和引领世界科技创新能力。


互联网与人们的文化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当前,亿万网民从互联网中获得并交流信息,互联网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互联网内容建设提出了要求,将加强和创新互联网内容建设作为未来发展的指引。围绕新形势下互联网内容建设的新方向等话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国家科普能力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科普产品、普及科学知识、供给科学服务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科普创作与科技传播渠道则是科普能力建设的核心要素。我们在信息化时代要为国家科普事业插上信息化翅膀,全面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

责任编辑:刘远舰 张娓 崔园园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王村村

点个“在看”不失联


发布人:755b****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