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创作,那创作的素材从何而来呢?
大家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苏轼说,“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大自然是永远的素材。
譬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作者借助“孤烟”、“落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而“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作者通过壮阔的风景,呈现了祖国的幅员辽阔,以及其视野的开阔,“最是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从小孩儿剥莲蓬中呈现,其实,我们同样可以绘画的方式表达出心中的某种情感。
既然有这么多素材,为什么我们需要寻找素材呢?
因为工业革命8小时工作制后我们被深深地困在钢筋水泥中,脑袋中被各种表格、数据、KPI、道德、逻辑、社会规范等规训,心以及灵性被封固住了,所以感受阈值变高了。
物联网时代手机变成了人身体的一部分,我们的部分情感其实某种程度上是被无形封固住了。
谈一下感受阈值,比如我们小时候得到一颗糖就很开心,而现在需要商家想尽办法在人文设计与宣传上进行复古,我们才可能在视觉和听觉的刺激下,回忆起从前简单的快乐和满足等。
当然,其实这也是边际递减效应,蛋糕永远是第一口好吃,接下来的峰值体验是呈递减趋势的。
所以,对于我们成年人来说,觉知身体被无形的贪嗔痴慢疑罩住的部分,用心的力量突破其牢笼,我们就能真正拨开云雾见青天,真正成为我们人生的创造者。
所以素材永远都在我们的真实感受里。
《稻盛和夫》的六项精进谈到:
1、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2、要谦虚,不要骄傲;
3、要每天反省;
4、活着,就要感恩;
5、积善行、思利他;
6、忘却感性的烦恼。
就是让我们在精进、持戒、忍辱、布施中感受人生真正的意义,其感受阈值其实是非常低的,因为活着本身就值得感谢,一切都是馈赠,没有索求没有期待,只有惊喜只有创造。
我们的人生如果没有了贪嗔痴慢疑,每天只有惊喜只有创造!
而《活出生命的意义》里的作者弗兰克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其实,真正爱自己一定要认识到:你是自由的。
有且只有自由的心境下才能真正感受到美,素材才能真正为我所用。
那么如何通往自由?
与它,只有真诚,有且只有真诚,真诚是唯一的道路。
真诚以及真实地面对自己柔软的内心.
新的一天,你的内心柔软了吗?有什么人与事让你的内心柔软了呢?祝福大家新的一天从诚实面对自己的内心开始,于一呼一吸,一草一木间“已识大乾坤,犹怜草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