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大明从北方到关外活跃着三股军事力量,李自成进攻北京,吴三桂抵抗多尔衮。
李自成能成功并不代表李自成的实力有多强,关键因素还是因为守北京的明军没有斗志。
崇祯皇帝已经半年没发军饷,并且所谓的三大营没有多少实际存在的士卒。吃空饷,虚报人数早被勋贵和官员吃成空架子。
这样的军队还怎么抵抗李自成。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三月十七日,李自成的先头部队已经到了北京城外。
崇祯皇帝敲景阳钟召见大臣,问他们怎么办。大臣都无言以对。
就在这一天,皇帝刚刚得知李自成的军队过了卢沟桥,紧接着就传来李自成攻打彰义门的急报。
城内外的三大营士卒,见李自成人马逼近,或溃或降,守在城墙箭堵上的人寥寥无几。
守城禁军都不服从命令,都卧在地上,用鞭子抽起一个人来,另一人又卧下了。
崇祯再敲钟时已经没人搭理他。
崇祯皇帝只能派出宫中的五千名太监,加上少量的锦衣卫参与守城。
结果可想而知。
占领北京时的顺利让李自成和他的大将们养成骄纵和狂妄的性格。
李自成和刘宗敏并不以为吴三桂有多了不起。他们根本不在乎驻守上海关的吴三桂。这也是他们惹恼吴三桂的根本原因。
李自成的大军本质上还是一群农民,大部分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在战场没有实际的实战经验。
李自成真正坐大恰恰是因为手里有一部分成建制的明军。 李自成对这部分明军的待遇优厚促使李自成有了攻打大明的本钱。
进入北京城的农民军被将领故意放纵,军纪败坏已经没有当初起义的初心。当初是因为活不下去为了自己才去造反,现在有了钱谁还愿意再替李自成卖命。
并且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为已经失去了民心。
朱元璋起义能成功是因为他团结了不少士绅读书人,这群人有文化,在乡间有一定的威望。能帮助朱元璋很快恢复地方的统治秩序。
李自成还没有走到这一步,或者说李自成也没有这样的见识,这是一群只懂破坏不懂建设的部队。
他起家时提出的均田免粮等口号也并没有落实下去,唯一有见识的李岩也是死在李自成手里。
这些内在的因素导致李自成走不到朱元璋那一步。
并且李岩在农民军中很有威信,李岩被李自成误杀导致手下的将领对李自成有了隔阂。
很多人已经没有不顾一切追随李自成的动力。这时候的民心反而比较思念崇祯的大明朝。
军心涣散的李自成在北京已经很难有所作为。多尔衮攻击李自成用的就是为崇祯报仇的口号。
这就是李自成失败的原因。至于李自成打不过八旗军并不是因为八旗军有多厉害。说原因之前我们先谈谈吴三桂的关宁铁骑。
关内的明军软弱并不代表吴三桂的部队也是如此。
关内铁骑对抗满清几十年不仅仅是靠军饷充足,也不是吴三桂这些辽东将门有多少威信。主要是因为这支部队的根基在辽东,他们有守土护家的责任心。
他们的出身和辽东将门息息相关。甚至吴三桂等人的亲兵就是乡里乡村的亲戚。他们对吴三桂或着祖大寿等将领有绝对的服从和团结。
正是靠这份恋家情结和亲近的关系才把关宁军锻炼成可以匹敌八旗军的劲旅。
这支部队虽然只有三万人,但却在一片石大战中拼掉了李自成的主力,多尔衮故意等李自成和吴三桂两败俱伤才成功偷袭李自成。
并且在后续的战斗中,八旗军也不是李自成最先面对的敌人。八旗大部分时期只做督战队,督促投降的明军继续进攻李自成。
一样的套路,李自成在撤军的同时不仅需要和吴三桂这些明军作战,还需要时时刻刻的堤防八旗军。
这才是李自成在撤出北京城后屡战屡败的原因。
不仅李自成是这样,满清对待其他例如张献忠和南明的方法也是这样。
满清八旗加起来顶多十来万人,这点人还不足以征服大明故土。
但满清手里有不少降军,不仅洪承畴是替多尔衮经略江南的功臣,吴三桂等武将更是代替满清开疆拓土的一把利刃。
与其说李自成张献忠是败于八旗军,不如说他们是败于昔日的大明边防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