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直看到有人做这个电视剧的剪辑,所以才后知后觉的下载了视频。看了以后发现果真如口碑所传,质量很高。影片最开始让我印象深刻的有三处,第一是人们见面不厌其烦的鞠躬见礼,第二是出城的马车,是真的走在车轨里面的,而不是平坦的路面;第三处是教员冒雨出场。
人们不厌其烦地鞠躬见礼,看上去程序繁琐,但却是人们对于礼节的坚持,不是所有人都有很高的自觉性,所以一定的程序化流程,是可以帮助人们更加规范道德的。生活在那个年代,要想体现出新旧文化,不仅仅是唇枪舌战,口诛笔伐,更要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不同人群的行为举止做区分。
而车轨,则是真正反应出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车轨也跟礼节有点关系,封建社会, 有的东西,就是跟固定的车轨一样,容不得偏移,偏移事情就会走向不可预知,而新的东西常常是会被排斥的。
至于教员的出场,更是不用说了,知行合一,千年圣人出,绝对跟王阳明并列。
两位主角选的很对,于和伟对于还原历史人物很有自己的一套,每次看他的戏,即便是昨天看刘备,今天看曹操,明天看他吐口水,也依旧不会跳戏。而且他的气场几乎盖过了其他所有人,不过这样也有点不太好,就是显得陈独秀太正派了,其实他是有点投机的才对。
李大钊居然是《亮剑》电视剧中的和尚,没了之前的大大咧咧,这个李大钊很符合我内心的幻想。虽然是大胡子,看着就是不好惹,但知礼节,好学,勤奋。他与陈独秀最大的区别,就是他正确的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且正确的选择了群众路线。
其余配角也都非常出色,我尤其在意的是鲁迅先生。其实胡适的观点,有一部分是正确的,新青年想要启蒙民智,应该先谈思想。而传播白话文和新思想,最适合的载体不是白话诗,而是小说。陈独秀和李大钊后期逐渐转向了政治,只有鲁迅先生彻底发挥了小说的能量,大胆针砭时弊。看到他写完狂人日记时眼角有泪珠滑落,我相信很多观众都是有共鸣的,可惜他总是被很多破事麻烦,留给后人的中长篇小说不多。
剧情到后期好像有一点突兀,比如经典名场面,陈乔年,陈延年,前脚刚走出去,要去法国,后脚就戴上了脚铐,踏着血水被杀。看得人猝不及防,这是怎么了!
而后后知后觉的发现,这种突兀出现的很对,只有突兀,只有血淋淋,才能展现出当时斗争的激烈,才能展现出当年同志们的热血牺牲。
突兀结束也是必然的,剧名就叫觉醒年代,而当觉醒年代逐渐过去,群众开始被发动,自然就是要走向落幕。但这落幕并非终点,后面的故事,跟建党,建国大业等影片都是能够对应的。
能够在那种看不到希望的年代,仿佛被锁死在即将起火的铁屋子中,努力寻找救国途径,并且大胆容纳不同思想的人,都是大才。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前贤开路,后人才能更好地找到适合国情的救国良方。
没有人生来就是圣人,即便是教员,也是在吸收了无数人的经验教训后,这才明白了哪条路是应该坚持走下去的。
百无一用是书生,但读书人的热血,其实是很多艰难年代必不可少的东西,少了它们,人们奋起反抗压迫的精神便会弱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