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夏金元文学
元代戏曲
元蒙政权统一全国,在思想文化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和结果呢。一方面,对汉族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价值的结构内核形成一次非常猛烈的撞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 传统文化的断裂,从而为思想解放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另一方面,是有一批少数民族作家参与了创作。 应当说正是在这种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断裂融合、再生的背景下,才有了元杂剧的空前繁荣。
一、戏曲的形成
1、原始歌舞、“优”、汉代“百戏”、南北朝歌舞戏等提供了戏曲的雏型。角抵戏《东海黄公》,代面、钵头、踏摇娘。
2、唐代参军戏和歌舞戏,宋代杂剧,金代院本和诸宫调,为元杂剧打下基础。
脚色(演员专业分工)分类:参军、苍鹘。
角色(剧中人物)
3、元杂剧是真正完全成熟的戏剧形式。
4、明传奇使戏曲发展进入繁荣期。
二、戏剧文化勃兴
戏剧起源宗教性与民间性,赋予其市井文化与乡村文化特征,其接受者、欣赏者主要是市民与村民。戏剧文化的勃兴在中国古代有特殊意义:俗
文学对正统文学的反拨。 促进了人们对于文学特性认识的深化:高度
故事性与生活气息,注重真情,擅写人生,代民众传说
三、叙事行为与多种艺术元素的有机融合
戏剧的叙事行为,包括剧作家的创作与表演艺人的演出。
成熟的戏曲:高度故事性,化装演唱,代言体。 元杂剧的叙事行为与多种艺术元素如音乐、歌舞、杂技等融合为一体。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 中国戏曲形成了和谐严谨、气韵生动、富于高度美感的文化品格。
四、杂剧、南戏共通的叙事美学
中国古典戏曲往往都呈现出悲喜交乘的叙事美学特征,不把悲、喜绝对化。
悲剧:主人公往往是普通人,道德倾向明显,往往以圆满为结局,以曲词为主要抒情手段。
喜剧:讽刺性,歌颂性。
比西方戏剧更具娱乐性和消遣性。
强调“美善相乐”,把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合一。
五、戏剧创作与下层文士的时代境遇
元杂剧的兴盛最重要的原因是文人参与创作,有效地提高了元杂剧的艺术品位。这种情形是由于元代文人地位的低下造成的 元代学而优则仕的模式被打断,造成了大量 文人理想的破灭。文人士子或不屑入仕,或不能入仕,只能沉沦于社会最下层。所谓“臭老九”。借由杂剧,可以谋生,可以倾吐时代感喟。
书会的组织促使了民间艺人和文人的合作
感悟心得
读书人在元代地位极低,他们真是有劲无处使,有才能无处用,由于元代前期有没有科举取士制度,因此很多读书人把精力放在了戏曲创造之上。即便是不能通过科举取士,读书人也应该去搞些文雅之作,何来投身于难登大雅之堂的戏曲创造。这是因为,读书人在元代属于第九等,如果创造戏曲就能归为戏子一类,而唱戏的属于第七等,地位一下子提高了两个等级,读书人在现实环境下不得不低头。
随着一大批读书人进入戏曲创造的队伍中来,把在宋代形成了评话和戏曲加以整理创新,全方位提高了戏曲创造水平,涌现了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和白朴等元杂剧四大家。社会的需求,外加一大批优秀读书人的投入,经过运量和积累,终于把形成于民间的戏曲改编为拥有极高文学价值的作品。作为文学家,元杂剧四大家在文学史上可以与唐朝诗人和宋词词人相媲美,作为文学体裁,元杂剧也可以与唐诗宋词相提并论。
戏曲在元代不仅走向了巅峰,也弥补了元代之前的文化史上没有戏曲的遗憾,我们也有了跟古希腊悲剧和古希腊喜剧一较高低的元杂剧,完备了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学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