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宿形态的摹状图
图一的9号标识图(图一,9)是亢宿形态图(图九)
《步天歌》对亢宿形态图的描述:“四星恰似弯弓状,大角一星直上明,折威七子亢下横,大角左右摄提星,三三相对如鼎形。折威下左顿顽星,两个斜安黄色精,顽西二星号阳门,色若顿顽直下存。”
亢宿由四颗星组成,其形似弯弓状。仙字潭摩崖石刻的亢宿形态图(图九)中,亢的四颗星(图九,①)位于图九中间人的腰部部位的位置,其形“四星恰似弯弓状”;大角星(图九,②)位置在顶端,光耀夺目。大角星左右位置为左摄提(图九,③)和右摄提(图九,④),左右摄提星均为三颗星组成,三三相对如鼎形。黄色星(图九,⑤)和折威星(图九,⑥)有七颗星,在亢宿下面横着摆放。折威星的左下端的顿顽星(图九,⑦)。顽西的两颗星(图九,A-B)形成了阳门(图九,⑧)。
我国古代制器尚象,器物许多是依据星象的形态生成。仙字潭摩崖石刻的亢宿形态与青铜器纹饰中的亢宿形态基本上是一致的。 殷墟晚期至商末的青铜器中,星象的线条与形态遒劲有力,与仙字潭摩崖石刻的风格较为接近。不同的是亢宿下面的黄色和折威七颗星的形状,摩崖石刻表现为人的马步状,青铜器纹饰表现为为站立状,“人”的胯下不同于石刻,它有一斜杆,但斜杆跟摩崖石刻中间弯曲的方向是一致的。西周早期,青铜器纹饰中的亢宿形态的线条圆润细滑,明显不同于摩崖石刻风格。参照青铜器的纹饰的线条与结构,也可推断出仙字潭摩崖石刻出现的年代与殷墟晚期青铜器年代是较为相近的。青铜器纹饰中的亢宿形态也实证图一的9号标识图(图一,9)是亢宿形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