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太行渤海苍茫,长城内外燕赵慨慷,京津冀三地,地缘相接、产业相融、人缘相亲,历史渊源深厚,具备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条件。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首次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掀开了京津冀三省市发展新的历史篇章。这也为人民法院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九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人民法院积极承担起服务保障以雄安新区为重要战略支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光荣使命,始终保持政治站位高度,强化责任担当,开创京津冀司法协同发展新格局,努力画出京津冀司法协作的最大“同心圆”,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
司法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是人民法院肩负的重大政治责任和光荣历史使命。九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多次深入三地法院调研,加强工作指导,先后制定发布了《关于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关于为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等司法政策性文件,研究批复《关于河北雄安新区中级人民法院及所辖基层人民法院案件管辖问题的请示》,建立和实施京津冀法院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召开了京津冀法院联席会议和四届京津冀司法论坛,建立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平台,评选出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典型案例、设立青年法官(雄安新区)实践基地等。努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在城市群发展、产业转型升级、社会民生改善等方面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提供坚实有力的法治保障,着力打造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无缝隙衔接服务”新机制。
司法保障措施更加有力,司法协同尽显“同城效应”。在三地九年接力奋斗中,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越来越展现出强劲的生命力。但由于利益格局、利益分配等的重大调整,不可避免地产生跨区域的法律纠纷。过往九年,京津冀三地法院强化大局意识,克服“一亩三分地”思维,通过审判执行案件、提出司法建议等形式,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保障法律统一适用,破除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找准司法服务保障的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三地法院均出台了服务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司法政策文件,提出具体工作措施,组织本辖区法院一体推进落实,陆续建立了京津冀破产审判协调机制,建立“联合布控、及时移送”的强制措施协作平台,构建了涵盖审判实践、人员交流、研究协作等的制度体系,逐步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相互促进、联动发展的区域司法协作良好态势,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和优质的法律服务。从而实现了京津冀三地办案的“同城效应”,开启了三地法院构建全方位司法协作体系的新篇章。
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以高质量司法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近年来,京津冀三地法院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巩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果,严厉打击金融领域各类犯罪,深入推进一站式多元纠纷解决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涉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矛盾纠纷化解机制,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三地法院围绕重点任务,聚焦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雄安新区建设、天津滨海新区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服务京津冀地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和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深化环境治理司法联动,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高水平司法服务。三地法院积极探索创新,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执法司法责任体系改革和建设,加快京津冀智慧法院一体化建设,着力提升基层司法能力和人民法庭建设水平,更好服务基层社会治理。
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作为,京津冀司法协作以实际行动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人民群众的需求到哪里,司法服务就跟进到哪里。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设立雄安新区,一定要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要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雄安新区万众瞩目,雄安法院应运而生。京津冀三地法院勇挑“护航千年大计”重担,主动当好国家重大战略的参与者、建设者和保障者,提供高质量、高效能、高水平的司法服务和保障。积极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努力提升人民群众司法获得感。九年来,三地法院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扣重大项目实施、征迁安置、环境治理等司法需求,公正、高效、实质性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断深化诉讼服务机制改革,持续推进京津冀跨域立案、网上立案、在线保全、在线调解、在线庭审等工作,最大限度便利三地当事人参与诉讼,降低诉讼成本。同时深入推进三地执行协作,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委托送达、委托查控、联动执行效率,促进三地司法执行领域诚信体系建设。
成就载入史册,合作未有穷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释放出强大势能,未来还将呈现更加美好的前景。人民法院站在历史新起点,要做好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需要下更大气力推进工作,尽最大的努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国家战略的顺利实施保驾护航,开创京津冀司法协同发展新格局,画出京津冀司法协作的最大“同心圆”,给未来一份完美答卷。
来源:人民法院报
作者:人民法院报评论员 杨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