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朋友聊到”你老公给不给钱你管”,我得出一个结论大多数在我已婚的朋友里面老公都百分之百给,更有甚者婚前就立好了规则,每个月的工资都归老婆管。让我十分感叹,心中像打翻了五味瓶,我马上幻想着如果生活能重来,我也要找一个这样的老公。我问她:“你是不是很有安全感"朋友笑笑说:“我自己就可以给自己安全感。”
我也相信她说的是真的,但老公给钱给她管确实更踏实,有一种为了美好的生活共同奋斗的感觉,而不是孤军奋战。别看她只有23岁,她用两年的时间考试顺利通过一建,用她自已的话说腰板子直了,不用上班一年下来通过挂证就能赚个七八万,保险也顺便公司交了。她很满意现在的生活,也打算继续考更高级的证书。
利用一个证书就实现了时间自由,财务自由,老公也在她的鼓励下积极考证。她还跟我分享婚姻是要靠自己经营的,她和老公每天都会互发信息表达我爱你。还真是有十足的安全感!
我亲身经历做月嫂的王阿姨,在婚前就规定钱归她管,本来生活也过得去,她觉得孩子大了就闲不住,就跟随在月嫂行业做得好的亲戚带着她入了门,由于我和阿姨关系很好,阿姨也透露:"很多人出来做月嫂,最后老公出轨,家都没了,就不做了。"通过对阿姨的了解,阿姨做了很多年,口碑一直不错,第二年的档期都安排得满满的,阿姨每天晚上在宝宝睡着后都会带上耳机跟老公聊天,发了工资除去老公花销每个月公司准时到账,听到阿姨的手机响了就知道老公工资入账了,老公每天自己做饭吃,做月嫂好不容易有几天假回家阿姨就把房里的卫生整个打扫一遍。有次老公从咸宁来来接阿姨,也看得出对老婆的各种体贴。
在这个社会谈钱伤感情,但在婚姻生活中谈钱反而是一种安全感。我不禁哀叹:自己一直找的安全感至今实现了吗?
曾经有一段谈不上刻苦铭心,但一直默默陪伴我走过青春岁月的异地恋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他是一个非常有上进心的人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对自己目标的坚定感,就是这么一个经常鼓励我默默关心我的人用八年的时间等待我最终答复时,我心里闪过很多的不安感,怕会抛弃怎么办,怕人生地不熟怎么办?怕妈妈伤心怎么办?一大丢问题,这也是妈妈常常在我耳边唠叨的,而我从小比较懂事,跟妈妈感 情也很好,凡事听妈妈的,妈妈一直反对,我赵觉得这事不可行。其实是妈妈舍不得我,当初妈妈跟爸爸两人不合,姐姐也不听话,我妈更多的是想让我留在身边安安稳稳地陪在她身旁。终于在本地自己变成了大齡 女的时候通过相亲找了一个妈妈比较认可的人。
而她的判断标准是:家庭条件还不错,人也老实本分,没有抽烟喝酒的习惯,人也真诚善良。
经历了8年的家庭生活,我活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坚持全职在家带娃,坚持努力生活。应证了多年前算命老人的话:“你这一生,都是一个只能靠自己的人”!
从这件事我深刻认识到, 幸福是一种自己的感觉,而不是靠得到别人的评判和指引,人生第一法则就是要为自己负责,包括现在我也要为自己的选择买单。《世界上最神奇的24节课》有讲我们对自己想要的要真诚渴望主张权利势必占有。
最近在教育中也领悟到的世间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只有父母和子女的爱是为了分离。现在的教育问题是家长掺合孩子的领地太久,父母不退出孩子很难全身而退,而孩子的生活模式就受限于父母的控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没办法觉察得到,就像我也是失去了很多美好,甚至改写了自己的生命轨迹,在家庭生活中太久慢慢迷失自己,只有通过慢慢成长自己, 倾听自己,共情自己。
同时给到我育儿方面的指引,我不想孩子以后的生命重蹈覆辙,我会让孩子用自己的意识慢慢充满自己的领地,拥有让自己幸福的能力,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某一天,我会看着她的背景,让孩子去绽放自己的生命。
伊能静说:"也有人跟我说过,你的孩子将来会飞走,我不相信的,可是后来我觉得他不但会飞走,而且你得给他安好翅膀,让他飞走,写了一句话给我的儿子过生日,我说得体的退出在你的生命是妈妈给你最大的爱,但你要记得只要你回头的时候,我们都在这里,爸妈一定要学会得体的退出,往后退真的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包括我到现在我都很想他并没有因为他是一个大人,我就不想念他,我还是会很想念我们一起旅行,一起喝咖啡,一起阅读一本书,然后一起看完电影,但是我不再是那个角色了,我像是他的朋友。对,但是他不需要一个妈妈这样子,他是有真正的朋友,不再是小时候拉着你的裙角,锁房门的孩子。我现在才体验到尹建立老师说的,在小时候给他最大的依赖跟爱,长大时候学会第一个送他离开。妈妈最大的成就就是孩子可以独立离开你,完成自己的人生,爱他跟帮助他完成他的人生,然后退出,就这样。"
关于家庭的觉醒这本书的作者,他是印度人,他在22岁的时候从印度搬到旧金山,那时他在离这个加利福尼亚整合研究学院的戏剧治疗,硕士课程还有一年的时间。大概就在那个时候。作者正式开始了内观禅修的训练,每一天都进行着严格的正念认知练习,和其他的外国学生一样。
在留学的第一年,他把自己完全沉浸在一个新的文化环境里,吸收新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积极的去除过往的生活状态,创建新的生活方式。
在一次坐公交车时。他看到前排是一对女同性恋人。作者当时在想他们是永远不会被我的文化接纳的。突然间整个世界仿佛在他面前摇动起来。
有一个问题焦灼地炙烤着作者的心灵:我为什么要用我的文化里的标准去定义自己呢?当我提出当作者提出这个疑问,其实就是给了自己自由,把自己从童年时就开始束缚自己的那些无意识的枷锁中释放出来。我心花怒放。如果说我的文化说不准我是谁,我们应该爱上谁,也许它对很多其他事情也说不准。也许所有我认为是对的其实都是错的。
在那一刻作者开始把以前曾热爱的那些附着在自己身上的标签一一撕下来:女性成功人士、心理学研究者、女儿、印度女人。
你可以想象,脱胎换骨的过程。既是一种解放,也是十分吓人的,没有了这些身份和角色。
我究竟是谁?要是我的家人从此不再接纳我怎么办?我该如何去面对这些否定我,敢不敢创造一种新的身份?
作者很幸运,因为他成长在父母开明的家庭里,尽管父母开明,他的童年还是淹没在文化的潜移默化中,无声无息地塑造了她的信仰系统。她从小被灌输的一个观念是他需要回到印度去,嫁给一个印度男人,遵循他长大的地方所要求的一些准则。
当作者终于要对父母透露自己根本没有回到印度的打算时,他很担心父母的反应,终于她攒够了勇气对自己的爸爸说:"你们把我送到美国是希望我可以改变和成长,对吗?你不会希望我回来后还是一副当时出去的样子,对吗?现在我已经改变了,我不能回来当一位你们所期盼的印度好太太,我真的做不到,希望你们可以原谅我。 "
作者开始哭,爸爸也哽咽了,他说:"你完全正确,要是我们把你送到美国,还希望你没有任何改变。那么我们就是自私和没有远见的。我看着你成长学业有成,我怎么能阻止你,希望你不再为我们的文化传统而担忧,我希望你跟着自己的内心走,做适合你的事情。"
之后就是和爸爸聊起这件事时,作者告诉爸爸:"你知道吗?就是从那一刻起你给了我通向自由的钥匙。"从那一刻开始我有了一个新的生命,不再受到过激的束缚,我可以完全自由的设计一个新我,那使我生命中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时刻,也是作者从事现在工作的一个原因。
有句话说:养育孩子是一个逐步放手的过程,父母需要得体的退出。怎样做到得体?在孩子练习做自己领地主人的时候,守在一旁陪伴和支持孩子,欣赏地注视着孩子逐步将自己的意识充满他的领地,这便是得体。
青春期是18岁前最后一次生命力的冲刺,推动孩子在内心走向成人,拥有自我。拥有自我的人就是能够将意识充满自己内在领地的人。
陪伴着孩子经历他0~18岁的成长过程,时时带着这份觉察:他的领地在哪里?他是否被赋予了足够的空间去将他的意识充满他的领地?如此不断的叩问自己,我们的"虚"空便越来越大,接纳力也越来越强了!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