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致敬“法大老先生”|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2024-11-13 11:44  浏览:611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财发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财发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文 | 张倩倩

策划 | 米 莉

2024年9月,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我校终身教授张晋藩被授予“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此次荣膺“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是党和国家对张晋藩先生立德修身、敬业立学、教书育人的高度肯定,也是对我校传承优良师德师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鞭策鼓励。

“人民教育家”张晋藩在法大,法大不仅仅有张晋藩!回望法大“大先生”的源头和脉流,有建校初期我国法学、政治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知名学者,有“学科建设开创者”和曾经为学校的建设事业作出开拓性贡献的“元老教师”,他们殚精竭虑、孜孜以求,为中国法学教育和法治建设担当奉献、贡献力量。法大人秉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忠诚担当 艰苦奋斗 求真务实 奉法图强”为办学传统,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今天,他们的爱国情怀、师者风范、学术追求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值得我们赓续传承,为法大的明天书写更辉煌的篇章。

校报编辑部特推出“法大老先生”专栏,第一期的主题是“忠诚担当 一生守望:北京政法学院建校初期名师群像”,今天为大家展示本期第三篇文章: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前言

2024年9月10日,在第四十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中国政法大学“师承教育情怀,赓续法大精神”致敬法大老先生特展在昌平校区逸夫楼文化艺术展厅开幕。

“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如今,许多人津津乐道民国时期大师辈出,但其实大师就在我们身边——北京政法学院成立时,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及华北人民革命大学五校调来的人员中,囊括了一大批各个学科的“大师级”学者,汇聚了许多追求进步、爱国好学的青年俊彦,为北京政法学院的初创奠基、学院建设和学科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展现出“忠诚担当 艰苦奋斗 求真务实 奉法图强”的精神风骨,书写了一幅甘为民族复兴担当“铺路石”“引路人”“燃灯者”的老先生群像。

百年之遥,筚路蓝缕。初心既始,愈挫愈坚。法大老先生这个群体,在国家危亡和聚力行进的历史关头,伴随着国家从封闭到开放、从落后到富强的伟大历史性跨越。爱国报国,忠诚、担当是他们人生的主轴,在国家与民族重要的历史节点中,可以寻访到他们非凡的人生智慧和勇气。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北京政法学院成立之初,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过来的人员,除学生之外,有教师45人。

教师中,教授共有17位,其中北京大学7位,为法学院院长钱端升,法律系费青、芮沐、黄觉非,政治学系楼邦彦、吴恩裕、吴之椿。清华大学4位,为政治学系于振鹏、曾炳钧、赵德洁、邵循恪。燕京大学5位,为政治系严景耀、雷洁琼、张锡彤、陈芳芝、徐敦璋。辅仁大学1位,为社会系戴克光。“四校”调整到北京政法学院的副教授共3位,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系汪瑄、历史系阴法鲁和图书馆专修科王利器。

从华北革大和华北局党校调入北京政法学院人员,从事教学工作的有十几位。其中,在1956年国家工资改革及教授评级中,被评定为高教六级(含)以上并任教研室主任的有5位,分别为刘昂、鲁直、赵先、张亚民、张杰。

从华北地区其他单位调入的人员中,在1956年被评定为高教六级(含)以上并任教研室主任的有3位,分别为原在华北局学习的徐敬之、原河北省沧县县委书记张子培、原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禹夫。

这些教师中的许多人,都是当时知名的法学家、政治学家和社会学家,可谓汇聚了当时三个学科的顶尖人才。其学术渊源及学术思想是当时北京政法学院发展基础的一部分,也是现今中国政法大学的学科基石。

其中,在建校初期,有四位曾被合称为北京政法学院“四大教授”。分别是北京大学政治学教授吴恩裕、清华大学政治学教授曾炳钧、燕京大学社会学教授严景耀和辅仁大学政治学教授戴克光。

他们都是早期毕业于国内名校,并出国留学,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深厚的根基。同时他们也都面临着1952年院系调整,四位教授停止了原专业的教学和研究,转而研究其他学科。


曾炳钧先生(1904-1994)用两次申请入党、85岁高龄终偿夙愿的追求写下了一双素履、两鬓之“霜”、初心不忘的一生报国故事。

曾炳钧作为清华留美公费生赴美读书期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面爆发。毕业不久后的一天,曾炳钧在纽约街头遇到了学长、也是中共地下党员的冀朝鼎先生。

曾先生毅然放弃在美国供职机会,接受委托,签下生死状,作为中方唯一代表押运挪威货船S.S.Gunny号,自纽约启程,取道大西洋、绕道好望角,转印度洋,历经三个月生死考验将一船新型战斗机带回祖国。

目睹了中华民族经历的深重苦难,曾炳钧对祖国的未来抱有强烈的期待。1952年来到北京政法学院后,他于1956年担任国家与法的历史教研室主任。当时的北京政法学院处于初创时期,各个学科基本上没有教材,学生只能靠课堂上记笔记来学习。

从1955年开始,学院开始组织力量编写讲义和教材。曾先生就曾全程参加集体编写讲义,由他主编的《中国法制史》是北京政法学院成立以后公开印行的第一部教材,也是新中国国内出版最早的中国法制史教材之一,1978年北京政法学院复办最初使用的中国法制史教材也是基于这部教材改编而成。

严景耀先生(1905-1976)是北京政法学院筹备委员会的成员之一,参与了学院的建院工作。来到北京政法学院后,他主要研究国家法(宪法),担任国家法教研室主任,兼任校务委员会委员。主要讲授“苏联国家法”“资产阶级国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世界概论”等课程。于1973年调到北京大学。


吴恩裕先生(1909-1979)的经历也颇具传奇。原本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的他,新中国成立后则以曹雪芹研究著称。他自1954年秋起开始致力于《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生平家世研究,先后出版有《有关曹雪芹八种》(后增订为《有关曹雪芹的十种》,最后增补为《曹雪芹丛考》)、《曹雪芹佚著浅探》。1978年调到中国社会科学院。


戴克光和曾炳钧一直留在北京政法学院。戴克光先生(1905—1977)毕业于剑桥大学, 是议会政治学说的代表人拉斯基的嫡传学者,对于西方的议会政治十分熟悉。新中国成立初期,戴克光曾在华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过,还为当时小组的成员详细介绍过西方议会制度的运作方式和审读法律的具体程序。

大河奔涌激荡,以钱端升先生为代表的老先生们在波澜壮阔的家国命运、烽火连天的战乱守拙、大江大海的南渡北归里,各自点燃一盏心灯,以“言为士则,行为世范”之力,抱持“立身、立学、立人”之智,守好三尺讲台,投身教育报国。他们披星戴月,春风化雨,以身传灯,一生荣光。法大“老先生”用一生凝铸的忠诚担当之魂,为今日万千教育者树立起了一座座精神灯塔,暮雪朝霜,天下英雄当如是!

参考资料:

李秀云主编:《情怀法大》

刘杰主编:《法大凝眸》

档案馆主办:“师承教育情怀,赓续法大精神”致敬法大老先生特展

人民法院报:可能是最被“低估”的法科学人,却不该被遗忘

中国政法大学校报第661期、第663期、六十周年校庆特刊

原文载于校报第773期(总第1179期)


两国元首会见出席中意文化合作机制大会和中意大学校长对话会的双方代表 校长马怀德应邀出席活动

致敬“法大老先生”|秉烛铸魂 担当图强

致敬“法大老先生”|一念家国 一生守望


法大微信【第20241113期】

内容来源:中国政法大学校报

记者:张倩倩

排版:张婉婷

校对:张瑶瑶 阿迪莱

责任编辑:谢翔宇

审核:米莉



发布人:d684****    IP:124.223.189***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