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燃料电池汽车到底什么时候才能进入产业化?”这是今年以来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普遍关心和焦虑的问题。而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的关键之一,在于其关键技术与零部件何时突破。
为此,中国正在陆续启动国家级的能源燃料电池研发中心。最新的一个案例是,11月28日,由上海捷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捷氢科技”)牵头的国家能源燃料电池研发中心(下称“研发中心”)建设启动会在上海召开,标志着该研发中心正式启动。
第一财经记者从捷氢科技获悉,研发中心将围绕氢能与燃料电池产业的核心技术进行攻关和相关标准的制定。
技术亟待突破
氢能是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对于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其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也因此,氢能产业已被写入中国“十四五”规划纲要。
在此次由捷氢科技牵头的研发中心启动之前,今年7月份以来,由国氢科技牵头的“国家能源燃料电池研发中心”、由三环集团牵头的“国家能源高温燃料电池研发中心”以及由大连化物所牵头的“国家能源绿色制氧及燃料电池技术研发中心”已陆续召开建设启动会。
至此,中国至少已有4家与燃料电池有关的国家级研发中心。
国家级的能源燃料电池研发中心启动的政策背景是,今年5月,国家能源局公布了“十四五”第一批“赛马争先”创新平台名单。而此次捷氢科技牵头申请的上述研发中心入围“燃料电池”赛道“赛马争先”名单,创新平台的“赛马期”为三年。
捷氢科技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从事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设计和生产。第一财经记者从捷氢科技获悉,此次研发中心的目标是提高燃料电池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重大能源转型战略任务和重点工程。这一举措旨在联合全国的优势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集中资源攻克氢能与燃料电池领域的核心技术,以推动氢能产业的发展。
国家能源局科技司有关负责人此前介绍,中国已初步掌握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加注等主要技术和生产工艺;制备方面,2022年全国氢气年产量超3500万吨,是世界最大制氢国。但总体看,氢能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发展路径还需进一步探索。
在生产方面,中国氢气产量目前主要以化石能源制氢为主,绿氢制备还面临生产成本偏高、专用基础设施不足、能量损失较大等问题,与大规模商业化推广还有距离;氢能产业链配套设施尚不成熟,应用成本较高。
此外,膜材料、碳纸等关键技术和材料主要掌握在欧美和日本等国家手中,导致国内使用的这些技术和材料大部分依赖进口。这不仅增加了成本,也限制了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规模化发展。
在产业化方面,目前,国内氢燃料电池汽车聚集在商用车领域,多是示范项目,也主要依靠政府补贴,尚未形成以普通消费者为主体的市场,在关键技术上也还达不到量产条件。
为突破技术瓶颈,捷氢科技牵头研发中心将开展核心技术和关键工艺的攻关,提升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实现自主掌控。同时,建设研发、检测和中试平台,为产业化推广提供规模化中试验证能力,推动燃料电池领域的研究和生产转化。
此外,该研发中心还将致力于氢能制、储、运、加、用等全产业链的政策、标准与法规的研究与制定。目前,捷氢科技共计在全国15省21市实现燃料电池批量商业化推广,并在鄂尔多斯探索出“风光氢储用”一体化推广模式等。
行业信心待提振
也正是由于氢燃料电池汽车成本较高,行业普遍反映今年燃料电池的产销不及预期,资本市场经过了前几年的热潮,今年开始回归理性,“行业过得都很挣扎”。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氢能与燃料电池行业存在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没订单着急,有订单没有回款更着急。”原因是,不少企业的账期动辄12个月、24个月甚至更长,其中燃料电池系统公司、电堆公司乃至膜电极及上游材料公司都有大量的应收账款。这导致外界对于燃料电池行业的普遍看法是“看不懂”“没商业模式”“烧钱”。
“与此同时,由于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现阶段无论是一级还是二级市场,融资都变得更加困难,这进一步加重了很多氢能企业的悲观情绪。”鸿基创能CEO邹渝泉最近撰文说。
对于破局的方法,邹渝泉对第一财经记者说:“目前主要是如何把成本尽快做下来,打破对于补贴的过分依赖。”在邹渝泉看来,氢燃料电池汽车尽快走向市场化是唯一的路径,让终端用户真正愿意出钱买氢车、用氢车,这样行业就转起来了。“更具体点说,49T重卡价格想方设法控制在80万元/辆,乘用车35万元/辆左右,氢气价格25元/kg,是保证市场化运营的第一步。”
他还表示,为了尽快走上正轨,产业链企业归根结底还是要联合开拓出无补贴、低补贴的商业化订单,才能在目前资本市场冷却的大背景下,比较好地生存与发展。
事实上,政策层面也始终在加码支持氢能产业的发展。据香橙会氢能数据库统计,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国发布氢能相关政策超过900个,其中国家层面150多个。在全国31个省份中已经有27个出台了省级氢能产业规划。
2022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售量新增3367辆,保有量达12682辆,同比增长约36%;建成加氢站358座,同比增长超40%。中国氢能产业白皮书预计,2050年氢能产值将超过10万亿元;而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时,氢能的产业规模将超过现在的石油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