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商之道
邬达克设计的“远东最佳医院”:医院老建筑里的上海历史
2023-10-27 10:40  浏览:583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财发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财发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今年6月,我因体检走进毗邻延安西路的华东医院,看到了位于院区正中、形似“工”字的华东医院南楼。大楼外观壮美,令人过目难忘。南面一层整齐的柱子和正门内的门廊也非常漂亮,看上去不像医院而更像是殿堂庭院。

原来,这栋大楼是著名建筑师邬达克的作品,最新一轮修缮改造历时7年,于今年下半年才宣告完工。其前身是1926年由美国侨民查尔斯·雷纳(Charles Ernest Rayner)捐资建造的宏恩医院,被认为是邬达克在上海传奇的职业生涯中独立执业阶段的第一个重要作品。

创造友好的医疗氛围

最新出版的《阅读上海医院建筑》一书中提到,当时的在沪英文媒体将宏恩医院称为“一份值得称赞的礼物”。英文《上海星期天时报》(Shanghai Sunday Times)称赞它是“田园式的、闲适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风格,令人仿佛置身于托斯卡纳的别墅庭院和房间里”。1928年,美国知名建筑期刊《建筑论坛》(Architectural Forum)刊登了宏恩医院项目特刊。

邬达克这样设计一座医院,不仅是为了美。他的工作兼顾了捐资者的要求和医院的需要。建筑史学者卢卡·彭切里尼在《邬达克》一书中提到,1923年下半年,无子嗣、无家人继承财产的美国年迈富商查尔斯·雷纳决定回馈上海这座让他积累了巨额财富的城市,为居住在上海的侨民建造一所现代化的医院。医院将捐赠给当时的公共租界管理方——工部局。

雷纳与邬达克签订合同时约定,不得对外透露他的姓名,后者一直保守着这个秘密。邬达克也遵从了雷纳在建筑风格上的爱好,雷纳曾在意大利生活多年,因此选择了把医院建筑设计成文艺复兴风格。1926年的开业典礼上,雷纳受邀站在嘉宾前排,神采奕奕,无人知道他就是神秘的捐资人。

宏恩医院是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大楼,地上六层,局部地下一层,占地面积约2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7万平方米。选址在当时来说“既避开闹市的尘嚣,距离城市中心也不远,到外滩不过15分钟车程”。

大楼门厅“仿佛一家富有设计感的度假酒店,明亮开放,宁静而有格调,与传统医院冰冷幽暗的气氛迥然不同”。大楼主立面有三组凉廊,顶部装饰有三角形山花,可以为病房引入更多日照。现在走到大楼附近也可以看到,主立面凉廊南面就是一片花园,里面有树木花草,还有悠闲地坐在园中休养的老人。书中记载,这些树木花草最初都是雷纳亲自规划并照料的。

宏恩医院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病房设备。病房全部朝南布置,北面安排手术室、设备用房等。病房带有独立卫生间,配备进口卫生三件套。大楼安装了瑞士苏尔寿冷气系统,炎热的夏天也可以保证手术正常展开。病房里浅色的木质家具、玫瑰色窗帘、深色印花软布椅等家具,给患者带来旅行般的氛围,从心理上帮助患者康复。因而一建成,它就被当时的媒体誉为“远东最好的医院”。

同济大学教授华霞虹是研究邬达克和上海现代主义建筑的专家。她认为,邬达克为了实现捐资者强烈而美好的理想,无论平面布局、立面风格还是材料设备的选择,都遵循“形式追随功能”的现代主义原则。宏恩医院古典风格的外立面和接待大厅,并非保守美学或追逐时尚的产物,而是为应对上海夏季的高温天气,并希望创造友好的医疗氛围、寻求上海国际社区的普遍认同。

邬达克还设计了宝隆医院和西门外妇孺医院,这些医院建筑也沿用了复古风格,遵循布局紧凑、形式简洁的原则。面对较大人流量、高额资金消耗的医院项目,他明确经济实用是最重要的,“不会在公共空间、材料、装饰上浪费资金”。

1951年,宏恩医院改名为华东医院,原建筑目前作为华东医院南楼,内部主要是老年科病房。华东医院现有1300多张床位,是治疗老年疾病的特色医院。1998~2000年,南楼曾整体大修。7年前启动的最新一次修缮改造,实施了南楼整体顶升(重达2.5万吨的建筑成功抬高了1.2米)和隔震改造,以解决暴雨时雨水倒灌等问题。

从家庭就医史到城市医疗史

《阅读上海医院建筑》的作者乔争月是长期从事上海建筑历史研究报道的知名媒体人,他的爷爷乔信明和奶奶于玲都曾是革命军人。乔信明1955年被授予空军少将军衔,曾在新四军战史中地位极为重要的郭村保卫战和黄桥战役中指挥部队。1942年,经陈毅介绍,乔信明与夫人于玲坐上一艘运咸肉的船,到上海治疗腿伤。他们隐蔽身份,先后求医于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今华山医院)、红十字会第三医院和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等。1949年,当时的中美医院(今长征医院)著名骨科专家屠开元为乔信明开刀,帮助他恢复到能够借助拐杖走路。

70多年后的一天,乔争月在奶奶的传记里看到了当年他们在上海辗转求医的经历。乔争月曾经写过邬达克设计的宏恩医院和同济医院历史建筑的故事,加上近三年社会公众对公共卫生和医疗健康的深切关注,促使她走进上海各大医院进行调研,并在浩瀚的中西文历史资料中寻找更多的信息。

在资料调研梳理中她发现,目前尚无对上海医院建筑作综合详尽研究的书籍。在上海,医院建筑并不像外滩银行建筑、南京路商业建筑、“梧桐区”的花园洋房那么引人注目,但在百年前的英文报章上,却能看到很多对医院的报道,体现出当年医院之于城市与社会的重要性。

近代上海曾有过很多家西医院,根据原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图书馆馆长陆明的统计,约为300家。1844~1888年是上海近代西医院的创建期,主要是教会医院和在沪外国人创办的医院,著名的医院有仁济医院、公济医院、红房子医院等。

1900~1949年为发展期,教会医院、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三足鼎立。这一时期闻名的医院有广慈医院、红十字总会医院、中山医院、宏恩医院、福民医院、圣心医院、虹桥疗养院等。抗战胜利后,上海的市立医院和专科医院初具规模,有名的包括上海市立医院、上海犹太医院等。

众多医院的历史汇聚在一起,形成了看待上海城市历史的新颖面向。乔争月从2020年4月开始以英文专栏的形式在《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上连载,从上海第一家西医院——仁济医院写起,介绍了由西方人先后创办的医院,以及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医院,其间涉及众多医学史、建筑史上显赫的名字,如颜福庆、庄俊、雷士德等,也提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如今,上海众多有悠久历史的医院院区里,都有经保护修缮的老建筑、室外花园、纪念场所等,它们都是历史记忆的最新呈现。随着“建筑可阅读”的不断深入,与医院建筑的接触将不再仅仅是为了就医,还可以让更多人接触到卫生健康的历史。乔争月还建议,应该随着追寻历史的足迹去“镜像城市”,也就是到更多城市去探索与上海历史相关的地点,比如同济医院在武汉的后续发展,青岛医药公司旧址转型而成的崂山矿泉水博物馆等。

乔争月认为,上海医院建筑的故事也是一个国际文化传播的故事。比如,越南胡志明市儿童医院的建筑设计师,是上海瑞金医院内科大楼设计者之一韦西埃(Paul Veyssyre,赉安洋行三位合伙人之一)。1937年,韦西埃离开上海,他的事业转移到中南半岛,在西贡、大叻开设办事处。越南孙德胜大学的建筑学者铁瑞·戴尔佛斯(Thierry Delfosse)在著作中回顾了韦西埃1937~1951年在中南半岛的设计成果,认为他是东南亚1940年代现代建筑的代表性建筑师之一。挖掘这样的人物与故事,将会为我们理解上海打开新的眼界。

今年8月,上海8家医院成立了“上海百年医院建筑文化传承协作联盟”,计划用展览、讲座、citywalk等多种形式宣传上海医院的历史。未来,更多人可以通过走近医院建筑来了解自己城市的历史。

《阅读上海医院建筑》

乔争月 著

上海三联书店2023年7月版

发布人:94db****    IP:106.39.8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