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立足本来吸收外来 推进教育自主创新
2022-04-29 08:03  浏览:1326  搜索引擎搜索“手机财发网”
温馨提示:信息一旦丢失不一定找得到,请务必收藏信息以备急用!本站所有信息均是注册会员发布如遇到侵权请联系文章中的联系方式或客服删除!
联系我时,请说明是在手机财发网看到的信息,谢谢。
展会发布 展会网站大全 报名观展合作 软文发布

在共青团建团100周年和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深刻阐述了高校自主理论创新的重要意义,要求高校“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后继有人的高度,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激励高校师生积极探索、与时俱进,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理论独立: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持续向好,呈现出朝气蓬勃的生命力。然而,面对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价值观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高校从方法论高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体制创新和制度优势的诠释能力有待加强,从理论上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创性和典范性价值的能力有待提升,从实践中开展话语创新、议题设置、国际对话等能力有待强化。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摆脱“历史的终结”“普世价值”、全盘西化的自由主义学术霸权的桎梏,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知识体系,才能夯实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加快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的自主知识体系,必须抢抓”十四五”历史机遇,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研精覃思。高校要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学者要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首要任务,全面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系统化建构,并将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脚踏实地,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让世界更好地了解“理论中的中国”“学术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更好地认识“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奉献的中国”。

教育创新:扎根中国建设一流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

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孕育了学无止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精华。当前我国教育总体发展水平向前推进,彰显了我国的制度优势、政治优势,也为探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奠定基础。“扎根中国建设一流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规律的准确把握,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遵循,是中国教育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不断探索的写照,更是引领我国走向“教育独立”的“指南针”和“定盘星”。教育独立意味着引领,不仅能引领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更能影响社会思想文化的创新发展;意味着贡献和影响力,不仅能对本国、本民族的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还能为解决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发挥作用。教育独立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重要力量。它能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中保持清醒的战略定力,“识变、应变、求变”,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真正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进而更加坚毅、从容地迈向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青年成长成才、国家发展建设,要求高校做好服务国家、服务民族、服务未来的下一代人才培养,进一步构建教育自信和教育自主的高校教育体系,为强国复兴、民族崛起贡献力量。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成为自觉追求。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传承红色基因,坚定文化自信。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高度的自尊、自信与自觉从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改革创新的新成效中汲取力量,努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建设世界一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优势。要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和课程思政,必须有世界一流的大师。加强中青年教师骨干的培养,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教师既要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要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世为我用:扩大开放汲取世界智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大量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迫切需要回答好“世界怎么了”、“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题。

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育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不断攀升,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对外开放格局,与世界各国教育资源的互鉴、互通,已成为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一张亮丽名片。要开阔视野,吸收外来,扩大教育开放,有效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更多地同世界一流资源开展高水平合作,就是要在强化理论独立、教育独立的基础上,借鉴世界经验,汲取世界智慧并为我所用,融通各种资源,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推出具有时代高度、代表当代中国教育发展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高质量打造国家学术教育主体地位。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教育交流合作的意义和作用远远超过了教育本身。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的深层基础是文化,关键在教育。平和、冷静地对待世界上一切先进的教育经验,并加以理性选择、批判吸收,不做简单的“母版”“模板”“翻版”和“再版”,海纳百川、直面问题,不仅可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融通、增进文明互鉴交流,也有助于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要有条理、合逻辑、依法治地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对外国文化的学习借鉴结合起来,汲取其中的积极合理成分,摒弃和抵制消极落后的因素,形成独立自主的教育创新体系。坚持有选择地“请进来”,面向全球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强化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提升人才培养力;坚持有规则地“走出去”,争取与国外优质高等教育多对话、多来往,积极参与高等教育国际治理,深度参与国际高等教育评价标准、规则等的制定和重大议题研究,有进有出、相得益彰,深化国际融合力,扩大对外影响力。秉持开放共享、合作共赢的理念,以畅通国内国际教育循环为着力点,拓宽发展空间,统筹推进国家布局的“四点一线一面”教育对外开放战略,充分体现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使命、格局与担当。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借鉴一切有利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丰富我国教育体系的积极成果、一切有利于发展我国教育事业和教育产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机制,立足本来,吸收外来,博采中西文化之精华,在比较借鉴和探索创新中努力发挥引领作用,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教育智慧与思想力量。

【本文系2021年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五位一体’构建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战略路径探索与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ZDA129)阶段性成果】

(王珩,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浙江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周星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刘岩


发布人:b16b****    IP:117.173.23.***     举报/删稿
展会推荐
让朕来说2句
评论
收藏
点赞
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