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这是党的二十大之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对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后,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表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踏上新征程,呼唤卫生健康新作为,将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一切以人民利益为重,倾听群众呼声,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极不寻常、极不平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有关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走好新时代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我们这一代卫生健康人的责任和担当。”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朱宏表示,必须倍加珍惜时代提供的舞台、人民给予的信任,保持“起步就是冲刺、开局就是决战”的状态,把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把确定的任务落实下去,在新征程中干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新业绩。当前,推动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必须一抓到底、善作善成,全系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必须统筹发展和安全,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筑牢安全防线;必须以奋斗姿态抢时间、抢机遇,发扬卫生健康系统在抗疫3年中形成的“特别讲团结、特别敢担当、特别能拼搏”精神,努力开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卫生健康篇章。
全国政协委员、河南省卫生健康委主任黄红霞总结了3点感受:一是事不畏难,成之惟艰。面对世纪疫情和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党和政府带领全国人民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来之不易,需要倍加珍惜。二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党和政府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改革激活力,以实干求发展,没有辜负人民的重托和期盼。三是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任重道远。《政府工作报告》把“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对今年政府工作建议的“三个统筹”之一,在开篇予以强调,在重点工作中予以部署,切实把健康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感慨:“的确是不平凡、不容易。3年抗疫历程,我国始终保持全球新冠死亡率最低,并实现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相统筹。面对尚未结束的疫情,仍在不断巩固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这些都极为不易。”
“我国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组建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健全重大疫情防控救治和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努力保障人民健康。组建疾控局是从行政角度对疾控体系进行改革,而疾控中心的改革在持续推进中,希望能够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使疾控中心能够更好地发挥技术支撑作用。”吴尊友说。
“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
《政府工作报告》提及,在极不平凡的抗疫历程中,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做了大量工作,各行各业共克时艰,广大医务人员不畏艰辛,特别是亿万人民克服多重困难、付出和奉献,都十分不易。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协和医院院长张抒扬表示,过去5年,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自己始终站在维护人民健康的一线,感受尤为深切。这些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卫生健康战线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以赴抗击新冠疫情,持续提高医疗服务和保障能力,人民健康得到全方位保障。北京协和医院坚持疫情防控与医疗救治两手抓,服务半径加速拓展,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优势学科集群融合提速,新技术新项目持续推进,战略科技力量加速壮大,医院综合治理能力向更高层次跃进。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蕴含着新发展理念、人民情怀、民族自信,是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昂首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又一铿锵誓言。”全国人大代表、黑龙江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魏新刚表示,2022年,黑龙江省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抓好开局之年的工作,始终“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魏新刚表示,黑龙江省将全力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服务质效,聚焦做好新形势下疫情应对,聚焦影响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聚焦破解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聚焦补齐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短板,聚焦解决群众看病就医的痛点、堵点、难点问题,聚焦保障“一老一幼”等重点人群的健康需求,持续发力,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过去5年,在复杂形势下,我国生态环境仍然得到明显改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所长施小明表示,过去5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下降27.5%,重污染天数下降超过五成;全国地表水优良水体比例由67.9%上升到87.9%,基本消除地级及以上城市黑臭水体;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净减少10.6万、3.8万、3.3万平方公里。“人民群众越来越多享受到蓝天白云、绿水青山,充分彰显党和国家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意志和决心。”
“宣言书、任务书、冲锋号”
《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
张抒扬感到,《政府工作报告》有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贯穿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总结了过去五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紧紧围绕党的二十大提出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战略、重大举措进行全面阐述,主题鲜明、内涵丰富,鼓舞人心、催人奋进,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宣言书”。
二是体现高质量发展新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对各行业各领域实现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是新征程上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的“任务书”。
三是明确中国式现代化新部署,聚焦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任务,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总揽全局、站位高远,是党领导人民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冲锋号”。
朱宏准备了关于建立平战结合的医疗卫生研发体系的建议,提出通过布局建设若干个国家区域性一体化生物医药临床转化平台,打造全方位的医疗卫生科技研发转化的政策支持和转化环境。他表示,今年年初,广东省委、省政府高站位出台《关于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广东推进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广东省力争经过五年建设,实现“百千万”工程目标,包括不少于100家县级医院达到三级水平,不少于100家县级疾控中心实验室仪器设备和装备配置优于国家要求;1800家镇(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达到国家基本标准、700家达到国家推荐标准,向基层推广适宜技术1000项;万间村卫生站达到规范化标准,万名医生下基层等。争取到2025年年底,大部分县(市)县域内住院率达85%左右,巩固大病不出县目标。
今年全国两会,环境资源界别首次亮相全国政协会议,是全国政协自1993年增设经济界别以来,再次增加新的界别,绿色环保等话题也成为委员口中的高频词。虽身为医卫界委员,但作为一名环境领域的工作者,施小明对于设立环境资源界别,感慨良多:“这充分说明了政府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施小明说,期待这一届别的成立后,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以界别为依托,围绕资源环境领域重大问题组织开展深入的调查研究,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集聚众智、汇聚众力,同时发挥委员作用,做好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大政方针的宣传引导、解疑释惑、协调关系、凝聚共识等工作。
“需要什么,就培养什么”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党委书记王建安认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与老百姓幸福感直接相关。他发现,近年来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明显改善,但软件方面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本科以上医务人员占比较少,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有待提升。他建议分层推动基层医务人员能力提升,其中乡村医疗卫生机构要突出全科能力培养,县级医院医务人员除了要具备一定全科能力外,更要具备专科能力。此外,对大部分基层医务人员的评价应着重于医疗服务,原则上不看科研和论文。
王建安还建议,对县医院医生甚至是少数乡村医生进行一年一次或两次的“回炉式”培训,“不是简单的进修,培训前大医院要对其进行评估,通过长期签约机制保证培训刚性,做到持续提升其专业能力。除了专科医生,基层全科医生也需要进行此类培养”。
“希望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进一步与基层卫生服务相融合。”从事艾防工作近30年的吴尊友说,既往我国艾滋病防治主要在疾控中心和定点医院进行。如果将艾防工作下沉至基层,使之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的一部分,进而纳入慢性病管理,那么对患者来说更加方便,同时也统筹了资源。“目前,云南省多数州、县都已进行了相关的实践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吴尊友说。
“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张抒扬表示,作为公立医院的排头兵,北京协和医院将带头贯彻落实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政府工作报告》作出的部署要求,不断探索构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新模式,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健康之基贡献协和力量。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叶龙杰 姚常房 记者 张磊
编辑:杨真宇
校对:于梦非
审核:徐秉楠 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