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六次去打北方,想拿回长安和关中来,这样国家就能更强大。其中,第一次最有希望胜利。可惜,马谡在那时候把街亭给丢了,蜀汉开始陷入麻烦。
那时魏延,提了个叫“子午谷奇谋”的计划。他提议派几千精锐走子午谷直接去长安,同时诸葛亮还得走斜谷。等二路大军在长安会师,这就是像韩信那样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但是,诸葛亮没同意。有的说是诸葛亮不想用那个妙招,有的则说是他不喜欢魏延的主意。究竟为啥?
要是诸葛亮能用魏延的办法,那他能赢吗?
诸葛亮的《隆中对》里,说先拿下关中。他觉得有了这个地方,蜀汉就能掌握战争主动权。后来的秦国和汉朝就是这么拿下天下的。
关中地方很好,进退自如,所以是个重要的军事地点。子午谷奇谋就是要用这点来达到目标。
虽然蜀汉的目标是关中,但他们国力不如曹魏,所以只能一步接着一步。第一次,只是弄凉州。
诸葛亮选陇西大道进攻凉州,而非其他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故道。街亭很重要,因为是凉州的必经之路,也是魏军走的路。
这个陇西大道虽危险,但比渭河河谷好些,所以诸葛亮走这里。
街亭肯定非常重要,因为是蜀军阻击曹军的咽喉。如果坚守住,就能慢慢削弱凉州,完成战略目标。
结果,马谡丢掉了街亭,诸葛亮的计划都毁了,第一次北伐也就没了戏。至于魏延的妙计,大家都有不同看法。
韩信暗度陈仓的时代已经过去很久,许多人都知道可能会有敌人从小路偷袭,这就让魏延的计划有些难办。
诸葛亮说,咱们不能小瞧了中原的才智。山林中的埋伏可能不仅伤我们的人,还影响士气。所以,得保证稳稳的前进。走子午谷,大概10天就能到长安。可是,那地方山路难行,而且只有栈道能走。
要是碰上下雨刮风,部队可能被困,那可就到不了长安了。当年曹真和桓温也走过子午谷,但就是因为大雨和栈道毁坏,没法安全抵达。所以,咱得准备好万全的应对措施,确保军队能顺利进发。
虽然魏延的方法不同于诸葛亮,但目标都是长安。虽然他成功在10天内到了长安,但对怎么拿下长安还是太乐观了。
他觉得长安城守将夏侯琳看到他来,可能吓跑。不过这么想的话,拿下长安还是得想别的办法。
长安城结实,士兵又多,魏延手里只有5000士兵,连梯子都没有,就算夏侯琳吓着不打,守城也是难事。所以,要不先拿下长安再走子午谷,那就白费力气了。
至于假如夏侯琳真的跑了,魏延能不能守住长安还不知道呢。张郃、孙礼的军队就在长安旁,一见情况不对劲就立马来帮忙,等他们到了,魏延的压力会非常大。
再说,长安毕竟是曹魏的地盘,当地老百姓未必会帮魏延。所以,他得镇压了本地人还要防敌人进攻,太累,搞不好就垮了。
诸葛亮跟魏延在长安汇合是关键一步,子午谷计划也得靠后面的队伍接应才成。诸葛亮的大军穿斜谷过来,得赶在敌军援军到来前与魏延汇合。
问题在于,斜谷的路特别烂,旁边还有曹操的部队,诸葛亮的进度肯定慢下来。而曹操那边,凭着宽阔的黄河平原,会比诸葛亮快很多。
司马懿袭击新城就用了九天,可孟达觉得至少要一个月。要是诸葛亮来不及赶到,那魏延这边可是要吃苦头了。
诸葛亮觉得魏延的子午谷计划太冒险,蜀国本来就不够强,如果输了,恐怕这个北伐都得泡汤。
尽管历史上有人说过这话,但不管是曹真还是桓温,或者一千年后的高迎祥,他们用这招也都败了。
在1636年,高迎祥带兵在陕西打仗,觉得在山西没啥出息,于是带队往河南跑。可惜被明朝士兵抓住,只好往东边跑到安徽,希望能在凤阳找到机会,结果又被朱大典撵回来。
后来孙传庭围追堵截他,高迎祥只能四处躲藏,最后又回到陕西。
那年7月16号,高迎祥终于带着队伍走出了子午谷,没想到半路上遇到孙传庭。
孙传庭早盼着高迎祥来,已经在那里等着他了。哪怕高迎祥疲劳不堪,还是几次想冲破防线,但谁知子午谷就那么一条小道,最后7月20号,受了重伤的高迎祥在山洞里被抓,带到北京刺死了。
总的来说,魏延那个子午谷计划可能只是他自己想想而已,成功的可能性实在太小。两边谁都输不起,所以诸葛亮肯定不愿意冒这个险。
毛主席也曾评论过:
“此计太悬危也”。
说这个办法太危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