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那个学长
般若
1
世事如幻影,一念般若生,一念般若灭。
般若(bo ruo)端坐佛前,身穿明黄色对襟法衣,辅以大红色田格袈裟,宝相庄严。闭目颂念真经,香雾缭绕间,眉目清秀,嘴唇张合,恍若神仙人物。
如此年轻的首座,确也当得上神仙人物之称了。虽说僧不言寿,但般若十八岁受戒,到如今正好十年,年纪便可知晓。
一月前,宝光寺第一任方丈承慧禅师于佛塔圆寂,将衣钵传予般若,般若升任方丈无人反对。般若是承慧禅师唯一弟子,又曾蒙迦叶尊者座下修行者点化。十年间修注过金刚经、楞严经、地藏经。可见般若于佛法、文学有极高造诣。
也是一月前,般若佛前许下宏誓:自此而后,存众生念,渡众生苦厄,替众生守护平安喜乐。
众生有你。若佛渡众生,我便以普华般若为念,护君三世安。
2
种种红尘过往,都付钟鼓香雾中。
一日,山中大雪压径,山门前香客稀少,只门前老树栖了几只寒鸦。天气大寒,知客僧圆真身上穿的棉衣本是旧棉,量重却不御寒,此时手脚已无感知,却又不能像猢狲一样捻手蹑脚,只好心中默念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和尚这厢有礼!”忽听一声佛号,圆真眼前出现一大和尚,竹杖、芒鞋、背负竹制书箱,标准的行脚僧打扮。
“阿弥陀佛,大师这是远道而来?”圆真看向大和尚怀里,行脚僧很常见,奇怪的是这大和尚持佛珠的左手还抱了个襁褓,襁褓中一眉清目秀之婴孩正酣睡。
大和尚并未答话,看向鎏金山门前的楹联念道:
“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
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善!大善!”
圆真微笑正欲答话,大和尚已道:“阿弥陀佛,大和尚远游到处,欲借贵宝刹歇息一日,可能行个方便?”
“阿弥陀佛,当然!大师请!”圆真双手合十后单手作邀请状。
依照旧俗,圆真将大和尚带到方丈室,毕竟你住这里总要给主人打个招呼吧。
方丈室既方丈之地,只一床一被一蒲团。一老僧端坐蒲团,面有白须,额骨微凸,双耳宽大,如俗世泥塑菩萨。
入了方丈室,互宣佛号后,承慧禅师看向大和尚怀中襁褓率先问道“正源大师效仿迦叶尊者行万里路以正佛法,贫僧敬佩!只是这婴孩?”原来大和尚发号正源。
正源微微稽首“禅师容禀,这婴孩乃和尚在路上拾得,不明来历,却是天佑之人。”
“哦?愿闻其详。”承慧道
“今日午间,贫僧于道路旁耳闻孩童嬉笑声,详查之下,正是这婴孩所发。”
“其时,这婴孩正卧于杂草间,一野狗舍身覆于其身,恐其被严寒所伤,且俯身露乳喂养此婴孩,婴孩也并未惧怕,时而发出逗笑声。”
“古有世尊割肉喂鹰,今有牲畜反哺,豺狼不侵,野狗舍身为其取暖御寒。大善!贫僧以为,此乃天生与佛有缘!”
正源注视婴孩,一笑如迦叶拈花。
承慧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佛祖慈悲!”
正源又道“承慧禅师,贫僧欲行万里路以证心中佛法,这婴孩贫僧却不能照顾他周全,禅师慈悲,可有两全之策?”
承慧沉思道“既然与佛有缘,便让他留在寺中做一佛前童子。”
正源:“善!禅师慈悲为怀,贫僧甚佩。”
承慧:“这孩童如今未有名姓,正源大师乃高僧大德,可与他取个名字。”
正源确也甚是喜爱这婴孩,沉思片刻道“这婴孩初见之时,额前一点灵光闪现,是为智慧,就名般若。”(般若:智慧的意思)
当这名为般若的婴孩从栖身雪地到入住宝光寺时,城中一大户人家喜得千金,取名苏映雪,金裘细绒,好生喜庆。
一树春风有两般,南枝身暖北枝寒。
3
灼灼年华离红尘,奈何影子落人间。
一晃十六年过去,般若已是偏偏少年郎。在般若五六岁时寺中便要为般若作受戒仪式,只是年少般若如何也不肯。后承慧叹一句,缘法未到!便只收其为记名弟子,并未正式皈依佛门。
山中岁月伴流水,不着痕迹,不染尘埃。般若从山腰担一泓清水,因自幼习武,脚步轻快,踩着青石板,经过苦竹林,走过叶落满径,迎着福字照壁,进入鎏金的山门。
寺院东侧是僧侣生活区,包括厢房、餐厅,厨房。般若将水倒入水缸,水里倒映的少年,十五六岁年纪,身量比之常人略高,面如白玉,眉如山黛眸若水波,男生女相,虽自幼习武却更像一翩翩读书郎。
“般若师兄,方丈唤你去佛堂。”一小沙弥跑进院墙大声道。般若虽未削发受戒,但与承慧有师徒之名,故与同辈众僧以师兄弟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