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代评需要吗?”“发论文需要吗?”前不久,一年一度的职称申报开始后,从事工程监理工作的高业伟接到的职称代办推销电话就没断过。事情的起源是,他曾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花8000元代评副高级职称,并留了电话号码。最终,高业伟的职称没评上,机构只退其3200元(据10月21日《工人日报》)。
职称是衡量个人专业技能水平的重要指标,对于个人职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顺利进行职称申报,对于每一位渴望在职场上绽放光芒的奋斗者来说,尤为重要。基于申报职称有较为严格的程序和标准,一些“职称代评”机构打着“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的旗号出现,有的甚至声称“全程代办”“花钱保过”。通过这类机构申报职称,实则隐患重重。
一方面,“职称代评”机构没有申报职称评审的资格和权限。根据人社部发布的《职称评审管理暂行规定》(下称《暂行规定》),申报人应当为本单位在职的专业技术人才,所在工作单位应当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公示后,对经公示无异议的,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逐级上报。专业技术人才跨区域、跨单位流动时,其职称按照职称评审管理权限重新评审或者确认。自由职业者申报职称评审,可以由人事代理机构等履行审核、公示、推荐等程序。但从报道来看,人事代理机构只能报送档案在该机构的人员的职称材料。可见,“职称代评”机构根本不具有代评资格,更不具有“包通过”“全程代办”能力,他们的话术涉嫌虚假宣传。此外,不少申报人与代评机构签订合同交了钱后,却并没有得到任何代评服务,机构随之卷款跑路,涉嫌诈骗。据相关媒体报道,成都公安机关日前破获了一起特大代评职称诈骗案,6000余人被骗,涉案金额5000余万元。
另一方面,一些申报人购买代评机构“花钱保过”服务,是因为知道自己不具备相应资格,却想投机取巧,评上职称。假设“职称代评”机构为了提高申报人职称申报的通过率,为他们提供虚假材料,那就会给申报者带来更大的风险。《暂行规定》明确,申报人通过提供虚假材料、剽窃他人作品和学术成果或者通过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的职称会被撤销,并记入职称评审诚信档案库,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记录期限为3年。值得注意的是,此种行为不仅影响申报人个人信用,还严重破坏了评审的公正性和严肃性。通过材料造假,让不具备相应资格的申报人获得与自己能力不匹配的职称,对其他从业者来说是不公平的行为,严重影响职称评审的公信力。
职称评审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不容侵犯。首先,申报人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想着“花钱保过”,要认清号称“全程代办”的“职称代评”机构所带来的危害性和负面后果,在符合申报资格的情况下严格依法依规参与职称评审的申报。其次,要加强学习,提升自身对职称评审制度的认知和法律意识,不盲目相信代评机构的虚假夸大宣传。再次,如果落入“花钱保过”“全程代办”等“职称代评”机构的陷阱,要主动报警,积极维权,避免造成更严重的损失。最后,相关部门要加强监管,找准执法切入点,严厉打击“职称代评”机构的违法违规行为,确保职称评审工作规范进行。同时,进一步完善评审制度,优化申报程序。评审机构也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确保职称评审工作公开、透明。
(来源:检察日报·法治新闻 作者:樊悦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