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燕: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结核病防治院结核病区护士长,副主任护师,200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广西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一等奖、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广西勤廉先进个人、广西三八红旗手等荣誉;2023年,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
为什么是自己?得知自己获得2022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后,潘承燕问了自己几遍这个问题。
她说,她就是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30年来,做好了该做的事而已。
步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结核病防治院大门,不远处是一栋刷着白漆的平房。平房不大,里面有21张床位,外墙上细小的斑斑点点烙印着岁月的痕迹。这里是2003年SARS疫情时修建的隔离病区。2020年1月21日,北海市结核病防治院被当地定为收治新冠患者的定点医院之一后,这里又成为了隔离一区。
清洁消毒,收拾床位,准备物资,检查水电……2020年1月21日晚10时,接到要收治首例新冠患者的通知后,潘承燕和同事们立马赶到隔离一区做准备。
随着来院新冠患者数量增多,医院决定开设隔离二区,潘承燕所在的结核病区承担了这项重任。一天时间内,潘承燕组织护士们重新规划病区、布置通道,原结核病区里的结核病患者被迅速转至距离该院区5公里外的老院区单独收治。
3年里,潘承燕10次进入隔离病区闭环工作,每次都竭尽全力。一进闭环,短则两周、长则几个月不能回家,她毅然坚守,确保护理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
2020年7月的一天,隔离病区收治了一名外籍货轮船员。这个时候的北海烈日炎炎,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加剧了闷热。早8时不到,匆匆吃了几口馒头的潘承燕穿戴好防护服进入病区,帮患者搬行李、整理床位、检查防护物资,来回跑了几趟就浑身湿透。一阵眩晕袭来,她几乎要倒下。下午2时多,实在撑不住的潘承燕才从病区出来,小心翼翼地脱下防护服后,她颤抖着奔向厕所开始呕吐。缓过来之后的潘承燕,要求所有护士一旦不舒服就马上休息,哪怕是一会儿,“这开不了玩笑”。
“最多的时候,病区收治了572名患者。”2022年7月,北海市发生新冠疫情后,潘承燕在隔离病区闭环里连续工作了两个月。
今年2月以来,结核病患者们搬回了原来的结核病区,潘承燕逐渐回归了“老本行”。
1993年,从卫校毕业的潘承燕被分配到了北海市结核病防治院,一待就是30年。当被问及刚一毕业就来到传染病专科医院是否会害怕时,她笑着说:“正所谓不知者无畏。”30年前,潘承燕对结核病还不是那么熟悉。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她翻阅大量资料,满心都是怎么帮助患者,顾不上为自己担心。
照护结核病患者,令潘承燕感触最深的是一抹抹鲜红。
“有的患者咯血,纸巾、手帕包不住,只能用脸盆接着,整个盆底都是红的。很多人不了解,第一次见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很恐怖。”遇上患者没有力气、咯血不出等紧急情况,潘承燕会迅速反应,直接上手为患者清理呼吸道里的血块。
“必须这样做,防止呼吸道阻塞,否则大咯血可能会引起窒息。”潘承燕站起身来,一边比画一边告诉记者,“有时候要把患者的双脚抱起来,让患者保持头低脚高位,更好地帮患者咯血。”
潘承燕觉得,成就感最大的事,就是患者配合治疗、有所好转、按时出院。有耐心、爱心、责任心……对潘承燕来说,这些都是对护士的基本要求。
头戴蓝色帽、身着护士服、手戴一次性手套,潘承燕笑起来眼睛弯弯、亲和力十足,工作起来一丝不苟。在旁人眼中,潘承燕特别爱操心。
患者的事情她操心。周末不是她值班的时候,她脑子也停不下来,整天想的都是科室的事情。天花板的吊顶掉下来了一点,洗手间水龙头摇摇晃晃不出水了,这些事情她也操心。“患者一和我们反馈,我就想着要是能马上解决就好了。”潘承燕闲不住,时不时打电话给后勤部门,盯着问什么时候能派人修好。
对病区护士的发展,她更操心了。进入结核病区的护士有没有做好防护?护士们值班怎么安排更合适、更能照顾到所有人的需求?怎么再切实提高一点护理质量?潘承燕时刻想着这些。“专科医院在重症护理和技术操作等方面还是相对薄弱的。”她直言,希望能让科室里的护士们有机会去上级医院进修,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
获得的荣誉是鞭策,也是动力。“不过工作还是一样做。”潘承燕说,“只要患者需要,我们就要尽心尽责,为生命站好岗。”
文:健康报记者 段梦兰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