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花的藁本,紫花的桔梗,智慧的金银花能变色,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决明子是天地自然规律的使者。”在日前举行的北京市海淀区第四届校园中医药文化节中,来自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中医合唱团的孩子们,身着白大褂,化身“小医生”,演唱了原创的中医歌谣。歌曲生动形象、韵律感强,歌词中包含中草药的外形、药性、药效、生长环境等,还融入了中草药背后的文化内涵。在场的观众为孩子们送上热烈的掌声。
日前,国家8部门联合印发《“十四五”中医药文化弘扬工程实施方案》,明确要丰富中小学中医药文化教育校园活动。海淀区卫生健康委早在2017年就启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并在2021年与区教委联合印发《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实施方案》。海淀区委托北京民族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会培训了一批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师资,同时研发专门的视频课程《海淀区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十二讲》,以增进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让中医药文化在校园里生根发芽。人大附小的中医歌谣和中医合唱团,便是其中的代表。
杨京文是人大附小的一名音乐老师,除了日常教学外,他还负责学校原创歌曲的作词、谱曲、录制等工作。2019年,他和闫金莉等几位老师一起组建了中医合唱团。
“传承和弘扬中医药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从引导孩子们认识中草药、了解节气养生开始。”杨京文表示,通过雅俗共赏的歌曲开展中医药相关知识的普及和传播,不仅可以寓教于乐,还能让孩子们更深层次理解中医药文化内涵,树立健康意识。截至目前,他们已创作18首中医歌谣、25首节气健康养生歌谣。
创作之初,老师们下了很大功夫。杨京文翻阅大量中医药书籍,浏览相关权威网站,详细记录下各个节气的养生要点和每味中草药的药效、药性等,向相关专家虚心求教,不放过任何学习机会。闫金莉自小就喜欢中医,平日坚持研究穴位针灸等方面的知识。他们表示,对于大部分小学生来说,中医药的很多专有名词理解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只有自己先把知识学透了,才能把拗口的专有名词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歌词。
人大附小有自己的“百草园”“中草药馆”等,对于歌词中出现的中草药,孩子们可以去园内或者馆里近距离观赏、沉浸式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如果有了灵感,也可以成为“小创作家”,在老师的帮助下,用歌曲表达自己的感受。
在谱曲方面,杨京文也花了心思:“中医歌谣要用我国最传统的民族调式——‘宫商角徴羽’去适配。”中草药有寒、热、温、凉四性,在创作过程中,杨京文会根据不同中草药的特点、药性等对应不同风格的曲调,唱诵结合,充满童趣。
“以清代名医赵瑾叔的《本草诗·牛蒡》为例,牛蒡叶茎直立粗壮,叶大如芋叶,给人以大气、坚挺的感官。谱曲时,我舍弃活泼欢快的曲调,采用舒展大气的旋律,娓娓道来,让孩子们在歌声中,感受牛蒡破土而出、向上生长的力量。”杨京文表示。
杨京文惊喜地发现,同学们的健康意识也提高了。原创歌曲《夏至健康歌》中写道:忌食生冷物,温水喝进肚,晚睡早起加午觉,防止衣物潮。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们会按照歌词里说的,调整自己的饮食和作息,还会提醒家人少食生冷。
孩子们的改变,给杨京文带来了巨大的创作动力:“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一把钥匙。我希望自己创作的歌曲,可以让同学们了解中医药的奥义,成为一个自强自律、正直善良、健康向上的人。”
文:健康报记者 郭蕾 通讯员 刘茜 于佩丽
编辑:于梦非
校对:杨真宇
审核:徐秉楠 王乐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