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症治疗的关键是什么?关口前移。提高急诊效率,是重中之重。前端需要高效分流普通患者,病房要能接住急诊分流出的重症患者。在新冠感染患者救治中,各地医院构建的高效分流体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口前移
“微信公众号上可以直接预约青大附院的CT了。”前两天,家住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的万女士成功预约CT检查后,立即在社区微信群里分享了这个消息。
“不用找医生开单子,也不用排队,直接预约。系统开放的第一天,预约了500多人次。”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医务部主任周传利说,这是被急诊逼出来的,每日两三千的急诊量压得大家喘不过气来,“很多人就是想看看肺部怎么样,通过信息化系统直接预约CT检查,能解决来院排队问题,分流一部分急诊患者”。青大附院总共有5个院区,每个院区有4~6台CT,机器24小时运转。
为了分流发热患者,青大附院提供过1元挂号取退烧药服务;急诊也增加了很多临时床位,实现扩容。“作为一家老医院,空间有限,能用的地方都得利用好,尽量把‘120’送来的患者收下,尽快分流和疏散。”该院门急诊部主任翁韵琦说。
“急救战线前移,构建院前急救、院内急诊与重症监护救治三位一体的全链条急危重症救治体系。”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在医院的大会小会上反复强调。该院打通发热门诊、急诊和重症监护病房,由医务处统筹。急诊住院患者入院等候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24小时,紧急抢救患者经绿色通道即时入院,重症床位根据重症患者流量梯次开放。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长雷光华说,提高周转率的举措之一是保障急诊和重症绿色通道畅通。在急诊方面,湘雅医院设立工作专班,保障院前急救与院内救治有效衔接;发挥院前准备中心功能,建立门急诊与病房衔接机制,开放急诊“全院通”住院证权限;实行急诊患者“每日清零”制度,每日8时公布应入院救治的急诊患者清单,相应科室须在当天接收患者入院并救治;确保脑卒中、消化道出血、危重孕产妇、多发伤等危重患者急诊绿色通道畅通。在重症救治方面,打通急诊、普通病房、亚重症病房向重症监护病房重症转运通道,相关病房每日11时汇总患者病情,由医务部统一调配患者去向,做到亚重症和重症病床“住得进、转得出”。
“自去年12月7日以来,医院每日急诊量近800人,急诊抢救室和留观室的患者有120人左右。”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赵海平如今有了一个新身份——急诊分诊员。眼看急诊患者数量不断攀升,医院展开了一场“急诊清零行动”,所有院领导班子成员在急诊、发热门诊轮流值守,帮助分流患者。
努力“接住”
“哪里需要,就把‘轨道’铺到哪里,尽量铺宽一点,多铺几条。如果有地方堵了,就疏通一下。”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急诊科主任陈明泉最近做的工作是“修路”。人力、床位、设备……这些都是铺设“轨道”的必需品。
陈明泉半开玩笑地说,虽然自己是急诊科主任,身为感染科医生,经历过大大小小的疫情,但现在这种场面还是第一次见。华山医院的急诊和发热门诊量一下增了10多倍,这在以前确实难以想见。
1月7日下午,在不到1小时的采访中,记者在陈明泉的急诊办公室里至少听到了3次救护车的鸣笛声。“救护车现在还在高位运转,急诊的‘轨道’还得多铺点。”陈明泉介绍,华山医院增加急诊医护力量配置,增设肺炎病房,为老年、重症患者的救治争取更多空间。各院区一方面在总院的支持下,紧急采购、调拨设备;另一方面持续优化院内配置,优先保障肺炎病房。虹桥院区6楼被腾出作为新冠感染病房,宝山院区各病房同步收治合并基础疾病的新冠感染患者,后勤保障部、设备科、信息科、保卫科等迅速配备物资、安装设备……
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中,部分呼吸机、监护仪等设备上贴着标签,标注着它们来自哪里。由于重症患者数量激增,一时间,医疗设备极度紧张,赵海平每天在外奔波,向兄弟医院借来仪器、设备。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开放多个急诊、重症病区后,也出现了设备短缺的问题。该院院长李环廷说,医学设备部紧急协调监护仪、呼吸机、高流量呼吸治疗仪等设备700余台,加班加点安装调试。在供应商生产、物流等受阻的情况下,第一时间沟通协调,购置脉搏血氧仪、电子支气管镜、抢救车等医学设备229台件,安排设备工程师24小时待命。
有些“轨道”的铺设需要患者的配合,青大附院最近在“修一条心路”。“床位基本是满负荷运转。怎么办?我们得拿出一部分精力,与病情比较稳定的患者做好沟通,让他们愿意将资源空出来,留给重症患者。”周传利说。
盯紧变化
应对变化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断变化。医院里每个人、每个部门都在盯着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做出有效回应。在陈明泉看来,战略层面就是千方百计地救人,战术层面则是集中相关科室,充分调动人员,实现患者分流。
“急诊上午来了多少人,下午来了多少人,滞留了多少,需要分流多少,哪些人是什么情况,都需要分清楚。”陈明泉说,华山医院从院长到分管临床的副院长,再到医务处负责人,都在一个工作微信群里。“我把实际的数据源源不断地往群里报,把该怎么分流讲清楚。然后,专门负责落实协调的几位年轻医生会盯着科主任,督促分流。几个小伙子沟通能力很强,每天都能分流四五十人,最多的一天分流了90多名患者。”
翁韵琦给记者展示了一张张曲线图、柱状图,这些标记着青大附院每日的运行轨迹。1月4日,医院共开放综合重症床位292张,剩余16张,床位使用率达94.52%;开放专科重症床位97张,床位使用率为77.32%;开放可转换重症床位322张,剩余129张……下一步,要加强急诊患者的情况分析,加快急诊患者分流。同时,对于达到出院标准的患者及时办理出院,加快床位周转。
周传利说,青大附院现在的状态是“忙而有序,急而求稳”,大家能喘口气了。急诊总量略有下降,但是重症患者量没有下降。医院要求每个院区每天能空出4~5张重症床位,一旦有需要插管的患者,能够及时救治,“目前,基本上能达到这个要求”。
在救治过程中,医务人员紧盯患者病情,分类收治。“要把所有的资源进行最合理配置。”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周丽华说,把单纯的低氧血症患者收治在呼吸专科病房;如果患者出现多脏器功能障碍,或是基础病较重,就送往综合重症监护病房治疗。
陈明泉有时候会给同事一个大大的拥抱。“大家的心是在一起的,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陈明泉说,真像是黎明前的黑暗,有等待,在盼望。
文:健康报首席记者 姚常房 记者 吴倩
编辑:管仲瑶
校对:马杨
审核:徐秉楠 陈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