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期盼的保险公司考核周期拉长的利好政策今日落地。
财政部10月30日发布《关于引导保险资金长期稳健投资 加强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的通知》(下称《通知》),明确对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净资产收益率(ROE)的考核方式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
“我们已经关注到了通知,正在研究当中。从保险公司的角度而言,当然很欢迎考核周期的拉长,这也是业内一直在呼吁的,‘看三年’为险资配置权益资产留有了更多的余地。”一名大型保险公司投资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ROE考核周期拉长有何作用?
《通知》明确,将《财政部关于印发<商业保险公司绩效评价办法>的通知》中国有商业保险公司经营效益类指标的“净资产收益率”,由“当年度指标”调整为“3年周期指标+当年度指标”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3年周期指标为“3年周期净资产收益率(权重为50%)”,当年度指标为“当年净资产收益率(权重为50%)”。
净资产收益率,又称股东权益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平均股东权益的百分比,是公司税后利润除以净资产得到的百分比率,该指标反映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公司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指标值越高,说明投资带来的收益越高。
从保险公司负债和资产两轮驱动的业务结构来看,投资业务对于作为ROE分子的净利润影响较大,投资收益变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投资资产减值等往往都会使得净利润发生波动。
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上市险企财务数据发现,在资本市场“不给力”的情况下,A股五大上市险企2022年的ROE仅一家同比上升0.8个百分点,其余皆为同比下降,下降幅度在1~5个百分点不等。
到了2023年,上市险企几乎都开始执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即中国版本的IFRS9)。在旧准则下,部分权益资产市值波动将不会进入净利润,而是进入所有者权益;而在新准则下,权益资产市值波动将几乎完全计入净利润中,对净利润影响较大。
另一边,根据保险资管业协会调查情况,我国保险公司的投资绩效考核周期以中短期为主,近七成机构采取年度考核方式。
投资对净利润的影响增大叠加保险公司较为普遍的短周期考核,无疑会使得部分保险公司的投资动作走形,造成长期资金投资的“短视”行为,以及无法与负债的长期性进行匹配。同时,有了短期考核压力,也会一定程度上压制保险公司在市场震荡时期增加权益投资占比的积极性。
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27.18万亿元,同比增长10.8%。其中,投资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为3.48万亿元,占比12.80%。就上市险企今年半年报的情况来看,大类资产配置中,包括股票、权益型基金、其他权益类投资产品在内的权益性金融资产占比大约在15%~20%,其中直接投资股票的比例在8%~12%,离投资比例上限仍有一定空间。
事实上,对险资投资进行长期考核一直是业内人士所积极呼吁的。在今年半年报业绩发布会上,中国人寿副总裁刘晖就表示:“我们非常支持为长期寿险资金提供长周期考核的氛围环境和政策。”
刘晖说,寿险作为长期资金,相对于短期资金具有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和较低的流动性要求,可以在市场出现定价偏差时,开展左侧布局、逆势投资、长期投资,同时也可以去配置更多的另类资产来提升流动性溢价。而长期资金要发挥其优势,需要长周期考核机制的配合。因此,建立与保险资金特点相匹配的长周期考核,是促进保险资金坚持长期投资、价值投资、稳健投资的关键一环。
部分险企已研究长期考核周期
“我们认为,拉长考核周期的政策来得‘正是时候’。除了资产负债更为匹配之外,持续好几年的低利率环境叠加‘优质资产荒’的情况下,固收类产品收益率下行,同时负债成本依然较高,因此需要在控制风险下灵活变化权益资产配置策略以防范利差损,而长周期考核周期正是其必要的配套手段。”一名中小保险公司投资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她所给出的佐证是,其实在拉长考核周期这一“利好”政策来临的同时,其所在公司虽不是国有保险公司,但也已经在“努力加入长期考核框架”,而这一考虑正是建立在权益投资战略需要变化的基础上。
刘晖也称,中国人寿一直在努力推进长周期考核机制,例如,研究推出3年滚动投资收益率、5年滚动投资收益率等考核指标;也在研究跟寿险公司业务逻辑相符合的长期经营考核指标体系的建设,努力树立长期业绩的考核导向,提升投资行为的稳定性。
“现在监管在考核层面将ROE长周期考核确认下来,有利于更好发挥绩效考核引导作用,也给保险投资争取更全面的长周期考核体系以导向。”上述大型保险公司投资人士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通知》在引导保险资金更好发挥中长期资金的市场稳定器和经济发展助推器作用的背景下,也进一步强调了投资风险控制。例如要求,偿付能力等监管指标不达标的高风险国有商业保险公司不得违规开展股票等投资,以及保险资金不得用于收益不稳健、价格波动大、现金流不稳定的高风险投资。
“我的理解是监管要求保险公司在权益投资时需要更加审慎以待,可以偏向蓝筹股、ETF等品种,而对于风险较高的标的需要做更多基本面分析和风险防控。”上述大型保险公司投资人士表示。
监管组合拳为险资入市提供更多空间
在业内人士看来,《通知》也是监管引导长期资金入市“组合拳”中一脉相承的一环。
在今年8月,证监会负责人就发布了一系列资本市场投资端改革方案政策方向。在提到的一系列措施中,关于保险资金的就包括:推动建立健全保险资金等权益投资长周期考核机制,促进其加大权益类投资力度;推动研究优化保险资金权益投资会计处理,推动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落地,并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与资金规模等。
9月10日,金融监管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降低了对负债久期长的保险品种的偿付能力要求,进一步引导“长钱长投”,同时,降低了保险公司投资沪深300指数成份股、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等投资品种的风险因子。
据东吴证券测算,若调低风险因子所释放的最低资本全部增配沪深300股票,那么保险资金进入股票市场的规模将增加1953亿元。西部证券则表示,通过测算,本轮风险因子权重下调有望为市场带来约2300亿元增量资金。
监管的一系列“组合拳”为险资入市提供了更多空间,但在业内人士看来,精算、产品、市场环境等众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决定险资是否会大举加仓的最重要因素仍然是市场环境和对于个股的“基本面”判断。
从上市险企的最新表态来看,尽管投资业绩的波动普遍拉低了其三季度的净利润表现,但保险资金对于A股的中长期表现仍然看好。
在10月30日的中国太保三季度业绩发布会上,中国太保集团首席投资官、总经理助理苏罡用了“危中有机”四个字来评价目前的权益市场。
“即使当前权益市场面临巨大的波动,但客观上来说,对长期投资者未必不是一个时机,或者说挑战中意味着更多机会。”苏罡称,“均值回归是权益市场的一个基本规律。在当前这样一个估值相对比较有利的区间,对于保险资金这样的长期资金来说,关键是要坚持长期战略资产配置的稳定性,确保我们在赛道选择、结构优化方面,保持既有的一贯投资策略,我相信最终一定会实现一个相对较优的资产配置结果。”
刘晖也表示,由于此前布局权益资产是在市场低位进行的,相信从长期看,会给未来获取较好的收益奠定一定基础。“长期相对较高的收益水平和短期波动性大,这也是权益投资的一体两面。所以更需要从长期视角来评估投资的情况。”刘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