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上海电视节期间,以光影为名相聚的人们结下不散的情谊。同期举办的“白玉兰飘香”电视节目展播活动,令遥远国度的影像闪现沪上各大繁华街区。全球影人飞赴上海,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短短五天时间,留下诸多美好回忆。
今年电视节“白玉兰飘香”线下惠民放映较往年有较大规模拓展,覆盖上海16个区的标志性文化场馆,并融入策展思维,策划亲子、国漫、人文等八个单元,满足市民多元的文化需求。开放预约当天,多部影片告罄。
6月19日至24日,中华艺术宫、PSA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滨港商业中心今潮8弄、上海市群众艺术馆、明珠美术馆等18个文化空间联动展映了《柴米油盐之上》《众神之地》《卡拉OK天堂》《中国奇谭》等30多部白玉兰奖入围作品或热门报名作品,匹配多场主创见面会和专家导赏,带领观众探索创作幕后的故事。
在今潮8弄的《卡拉OK天堂》放映现场,《小别离》编剧何晴作为导览专家分享了她的观影体验,看到许多市民自发地聚集在一起,同时观看一部芬兰纪录片,她觉得,这正是文化共融的体现,也是电视节的意义所在:“我们人类的悲欢都是共通的。音乐可以点燃每个人的灵魂,帮助人们走出困境。在这个瞬间,艺术互通、心灵碰撞的感觉非常美好。”
人类悲欢彼此相通
入围第28届白玉兰奖最佳纪录片的《卡拉OK天堂》,讲述的是芬兰著名卡拉OK主持人埃薇驾车穿越芬兰北部,通过卡拉OK打开陌生人内心隐秘大门,用音乐疗愈人心的故事。
芬兰如油画般美好的四季风景在眼前铺展绵延,在这场漫长的卡拉OK之旅中,埃薇与形形色色的芬兰人相遇,比如恐惧社交却渴望温暖的托尼、寻找爱情的单身父亲卡里、罹患帕金森症等待手术的中年女性埃利纳、无法走出孩子夭折悲剧的年轻母亲劳拉,他们借歌唱表达情感倾泻情绪,也在互相倾吐中获得重新启程的力量。
这片遥远风景里上演着的各式悲欢,也引发了中国观众的情感共鸣。在何晴看来,正是创作者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悲悯,才能呈现出如此丰富的人物和动人的故事,触动每个人的心灵。芬兰制片人玛丽安•梅克拉和导演艾纳里•帕卡宁也来到放映现场与中国观众交流。玛丽安身着斑斓彩色长裙,热情开朗,她告诉观众,和中国一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卡拉OK在芬兰兴起,而今这种文化在芬兰再度盛行。
玛丽安和艾纳里惊讶地发现,芬兰人会在图书馆、养老院、修车店等空间里唱卡拉OK:“我一直知道芬兰人是有点奇怪的,但在修车店里唱卡拉OK,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原来在芬兰人的生活中,卡拉OK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玛丽安觉得,这种文化盛行的原因之一是在卡拉OK的世界里,无论年轻还是年长,贫穷或者富有,只要你站在舞台上唱歌,每个人都愿意给你掌声。”
艾纳里认为,在哪里唱卡拉OK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卡拉OK是一种方式,让我们去袒露自己身上的脆弱和不完美,大家聚在一起,会意识到彼此都是不完美的,这种不完美是可以被接纳的,因此生活还可以继续向前。”
玛丽安和艾纳里还与观众分享了他们拍摄纪录片背后的趣事。艾纳里通过一本书找到主人公埃薇的联系方式,第一通电话就聊了三个小时,埃薇毫无保留地分享了她生活中的一切细节。在分析芬兰人为何如此热衷卡拉OK的时候,她罗列了四个原因:“他们都很孤独;他们身患疾病;他们失去了生命中很重要的人;他们正爱着某个人。”于是,主创团队顺着四个方向出发,找到了合适的拍摄对象。
玛丽安告诉中国观众,她和艾纳里曾计划在不同国家发掘当地人们唱歌唱卡拉OK的故事,当时因为疫情侵袭而暂时搁置,如果之后有机会,他们非常乐意来中国或者是其他的亚洲国家继续探索和讲述与卡拉OK有关的故事。
《卡拉OK天堂》之外,今潮8弄还展映了另外两部纪录片佳作《索菲娅!》《保罗•罗维西:光影诗人》,分别以意大利著名演员索菲亚•罗兰和时尚摄影师保罗•罗维西为主人公,带领观众徜徉文化名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三场放映均邀请了行业专家现场导览。在今潮8弄推广负责人崔怡怡看来,映后导赏很有必要,能够让观众近距离了解创作幕后的故事,深度感受其魅力。
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的举办与城市更新同频,也显示出城市文化的韧性与活力。比如,今潮8弄所在的虹口区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四川北路一带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有着非常繁荣的影戏文化。中国第一家电影院在虹口开业,上海第一个露天消夏电影放映在武进路举办。
崔怡怡希望,明年继续参与影视节的惠民放映活动,为市民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内容,通过电影电视节的平台,让大家再次关注到四川北路,关注“过河看影戏”的传统,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到这里,在百年老建筑里感受光影魅力。
激活文化空间价值
“家门口的电视节”让艺术触手可及。接受第一财经采访时,上海市文联副主席滕俊杰谈到,正如体育赛事、大型演唱会都有大屏幕,年轻人聚集在一起同频共振。“事实上,这样的需求在相对理性但同样令人感动或悲伤的纪录片和电视剧中也存在。”在他看来,优质电视节目的放映,在当代都市生活中提供了一种交流、延伸、沉浸的社交功能,与此同时,在这些潮流的文化标识地展开放映和交流活动,也有助于扩大电视节本身的影响力。
后疫情时期,在经历了物理或心理的阻隔之后,人们意识到在公共空间面对面交流的可贵,此次影视节期间,上海各个文化场馆根据自身定位举办相应的放映活动,对社区文化的激活和城市文脉的接续具有重要价值。
在滕俊杰看来,从世博会开始,中华艺术宫已经成为上海乃至中国的文化标识地,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浓郁的空间里,更多的人来到这里交流、观影,感知空间里的前世今生,会产生很多崭新的思考,激活空间的价值。“如果以后每月甚至每周都有纪录片在这里做线下放映,它会成为又一个打卡亮点所在。一些乐于深度思考、喜欢纪录片的观众会经常来到此地,纪录片迷聚集在一起,也是一支很庞大的队伍,放映活动的举办对这些场地也具有文旅带动的价值。”
在本次“白玉兰飘香”电视节目展播活动中,中华艺术宫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承载着世界文化的交流互动,放映了《柴米油盐之上》《神秘博士:博士之力》《未来漫游指南》《众神之地》等国内外题材多元的电视佳作。最终捧得白玉兰奖最佳纪录片大奖的《柴米油盐之上》也是本次惠民放映的开幕影片,它讲述的是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英国导演柯文思将镜头对准平凡人物,忠实记录一个个追寻美好生活的普通中国人。
柯文思在中华艺术宫的放映现场与观众分享创作经历时说,“当时我觉得最大的挑战在于,我是个英国人,不懂中国的文化和语言,要讲好这样一个众多贫困人口在非常短的时间之内脱贫的故事,并让西方的观众理解,一开始我也曾感到有些畏惧。”他说,纪录片比故事片具有更多的不确定性,但最终他们还是成功地完成了这个任务,“我感到骄傲的是,我们的片子如期完成了,为大家带来了许多非常动人的故事,这就是纪录片的魅力。”
《未来漫游指南》在中华艺术宫的展映,吸引了一批对科幻抱有浓厚兴趣的年轻观众,他们向主创团队提出各种问题,也袒露出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焦虑。
接受第一财经专访时,《未来漫游指南》总监制史蒂夫•克拉布特里说,他在上海度过了一段非常愉快的时光:“能够和观众面对面,了解他们对什么感兴趣,还看到了很多喜欢我们作品的观众,热爱科幻以及漫画的粉丝。”他说,这让他回想起十几岁时,观看这类电视节目时得到的触动:“科学纪录片都是在讲述全球最聪明的人如何解决问题,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如果能给观众带来一些启发,以不一样的眼光积极地看待这个世界,这是所有电视节目制作人的心愿。”
上海国际电影电视节不仅是行业的盛会,也是人民的节日。多年来,影视节持续策划各种形式的惠民放映活动,让来自各国的佳作在城市各个文化空间展播,加深与普通市民的情感联结。比如2021年,考虑到疫情防控要求,影视节通过举办露天电影放映,为观众提供安全便捷地参与节展的方式,感受节日的热烈氛围。
参与惠民放映的观众当中,有关心艺术的文艺青年,也有关注纪录片未来发展的产业人士,各个圈层的碰撞和交流会产生独特的火花。在滕俊杰看来,线下放映的长期举办,将会吸引更多有深度思考、有精神文化需求的人群。“现在的社会是这样,人们各有各的向往,随后在各种交叉的大文化平台汇合,将这样的形式坚持下去,对整个城市的发展都有价值。”
(图片由上海电视节提供)